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碗窑始制吸食大烟的陶烟斗。光绪年间(1875——1908年),陶工潘金怀着手改进粗陶烟斗制作工艺,奠定紫陶的八大工序,故旧时又称“烟斗”为“八家斗”。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水知事咸顼(江西人)带领陶瓷工匠对建水制陶工艺进行改进,所作的瓶、壶、文具等器具“体质坚实、形式古雅、书画生颖、色泽光润,见着无不悦目赏心”。然而,由于鸦片泛滥,烟斗生产在紫陶产业中始终占据了重要地位。宣统年间(1909——1911年),曾有碗窑人张桂生开办“玉堂记”专制烟斗,叶子湘、谷润生等人也以烟斗工艺名噪一时。“书画之精,刊刻之细,磨光之镜”的烟斗标志着紫陶技艺进入登峰造极的阶段,也折射出国家任人欺凌,国民心志迷乱的大国之殇。
紫陶真正聚焦世人的目光与一人一器有关。中法战争之后,云南红河沦为法国殖民地,西洋文化随之流入。受西洋咖啡壶利用蒸汽烹煮咖啡的启发,建水制陶艺人在炩锅底部增加一根喇叭形的蒸汽喷管,其形如瓦瓯,当地人以为是“洋货”,称之为“洋炩锅”。由于是粗陶制品,也称“瓦汽锅”(也有称为“杨林锅”)。被今人誉为“紫陶鼻祖”的制陶艺人向逢春对“洋炩锅”进行改造,以腻如膏之的红泥制作,将原有的直锥形改为扁圆形,圈足变卧足,并请当地文人饰以书画,刻坯填泥,烧制磨光,定名汽锅。民国22年(1933年),集陶艺、书法、美术和金石为一体的汽锅选送参加“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凭借古拙雄壮,文韵盎然的典雅气度和铿锵若磬、质明如镜的丰姿华彩斩获美术大奖的殊荣。时至今日,汽锅已经成为建水紫陶的重要代表,而“汽锅鸡”也成为具有云南特色的一道“名点”。
民国初年起,一大批骚人墨客、文人雅士与工匠倾力合作。紫陶广泛采用名家书画、断简残帖进行装饰成为主流,经刊刻填泥、烧制磨光后,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于一体,被称之为文人陶,又被誉为“陶中一秀”。紫陶产品畅销全省,并远销东南亚一带。王永清、邱延栋、马吉生、向逢春等一大批建水紫陶装饰名家也随之声名鹤起。其中,向逢春紫陶产品因造型优美、书画精湛、磨工细腻,被称为“向氏三绝”,为收藏家所青睐,民间素有“向氏紫陶,价同黄金”之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建水紫陶在继承中发展。1953年,向逢春带着80余件紫陶产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国家轻工业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1963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时带去数件建水紫陶工艺品作为馈赠礼品。
微信公众号:puersir;
茶中网:www.chazhong.cn
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nchadashi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