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寻茶记 追溯普洱茶历史(3)
终于下得山来,已近黄昏。杨六的竹篓里,还装上了几根随手剜出的新鲜苦笋、一捧散溢着清雅甜香的野生石斛……而杨六家的场院里,亦已堆满了茶工们从茶园、山间各处采回的茶箐。从不同树龄、不同种类茶树上采回的鲜叶,被分别归堆。乔木古树的鲜叶,一望可知、分外抢眼,其叶芽翠茁、叶面肥润丰美,芽、叶与长长的茎梗连作一体,英英挺挺、元气十足。
野生石斛
杨六捧着石斛
张家湾乔木古茶的毛茶,经过基本的晒青、杀青、揉捻、干燥,通常只制成蓬松的“泡条”,看上去仍旧是棱棱角角、乌壮油亮。然而,即便是当年的新茶,冲泡后,便已能充分凸显出易武茶“甜柔韵长”的特质,汤感厚润,口感纯净。
杀青工艺,火候、手法、时间等,都要控制的恰到好处。
揉捻,完全是靠手感,没有几年经验是不行的。
晒干的初制茶要经过细致的拣选,挑出茶梗和黄片,一般都由女人完成。
我们在张家湾村中,亦信步寻访了昔年的“陈云号”。
“陈云号”创建自1890年,其创始人陈石云历来用料讲究、做工精细,也因此颇得口碑,进入民国初年,茶庄更借助地利优势——张家湾是往越南莱州的必由之地,货运往来的马帮、牛帮无不经此修整——自组驮运、加大产销。鼎盛时,茶庄自有骡马60余匹、牛百余头,茶园遍布左近山乡,又称:“陈半山”。
陈家的宅院,俱是新的迁建。院中盖有一栋三层小楼,楼顶摊开茶桌,一道喝茶的人里,就有来自北京的茶商。和很多外地茶商一样,年年此时,他都来此住下、一住月余,生活固然单调,却可亲自监选茶料。
新茶初泡
品尝新茶
黄昏的场院中,亦独坐着一位陈家的老奶奶,亲历过茶庄兴衰起荡的过往,如今已是九十多的高龄。家里人说,她身体虽还硬朗,却早已是终日静默。
五十开外的老宋,是陈家曾孙辈的女婿,如今,正与亲戚一道致力于重开“陈云号”。说起旧时情形,老宋亲自见过的惟有负责驮运的牛帮。
驮牛,为本地独有,因为经过训练的驮牛比之于骡马,在复杂的热带丛林山地更具耐性与适应性,况且,还不需额外饲养。
彼时,驮牛队伍,凌晨四五点出发,走至中午十一二点便就地歇息——赶牛帮的人,可避开酷热天气;驮牛亦可散放于周边的山野,自觅草料。一头牛,一次可驮运一百至一百二十斤的重量,而走至越南的莱州再折返,一次约需数月。
微信公众号:puersir;
茶中网:www.chazhong.cn
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nchadashi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