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石介茶,就是石头缝里长出来的茶。陆羽《茶经》中有“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的记载。石堆石缝间生长的茶树,历来为中国传统茶人所推崇,碧螺春、龙井、武夷岩茶、凤凰单枞等茶类的顶级品种都是长在石缝间。今天就让小编和大家互相学习关于石介茶具体的相关知识吧。
一.历代以来对石介茶追捧
(1)在唐朝,石介茶备受追捧。在陆羽看来,最佳的育茶环境是“烂茶”,“阳崖阴林”和其园“野者”。他在《茶经.一之源》,《茶经.三之造》里,两次都写到“烂石”之茶,表明了他对育茶环境的倾向性态度。
(2)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到了宋朝,茶成为了“举国之饮”。世风所向,拥有极品好茶,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爱好,关乎地位,前途,尊严。弥足珍贵,盖为精品的石缝茶,被蔡襄和宋徽宗等社会主流所钟爱,影响直抵明清茶事,成为千百年来优异茶品产育环境的评判标准。
(3)元朝品饮方式基本保留着唐宋“研茶为末”的遗风。
(4)明代茶风简约化,千年饼茶和唐宋奢侈繁复茶风已经不是社会的主流。尽管如此,明代很多达官贵人依然崇尚石缝茶。
(5)清代茶习,基本沿袭着明朝的清饮,却诞生了康熙,乾隆两位嗜茶的皇帝。统治者的好恶,很大程度决定了一种文化的兴衰。而在清朝的茶著和茶诗里也不难发现,在清人心目中,依然传承着流行千年的“茶出石介真仙骨”的茶艺价值观。而清朝的统治势力于顺治时到达云南,皇室之嗜茶,使普洱茶很快进入了皇宫,并被正式列入为贡茶。

二.云南石介茶的产地源头
云南名木古树之石介茶,正是生于乱石之中,源于“万石相间之所”的特殊茶品。它产于世界著名茶乡云南临沧市临翔区,其母岩多为砂岩,紫色砂岩。土壤主要为砂壤,红壤,紫红土,稻田土等,各类型土壤的风化和熟化的历史也最长久,具备高产优质茶园的土壤特征。其优势在于:
(1)丛生石阵,土夹乱石
(2)土层深厚,质地疏松
(3)土壤砂,粘适中
(4)土壤水分,空气,固相颗粒“三相比”协调合理。
而石介茶正采制于云南省级茶树良种-----邦东大叶茶。邦东大叶茶属于茶树品种分类中的“晚生种”。植株高大,自然生长可达9米以上,树姿开张,品质优异,香气独特,滋味浓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类。
石介茶的原料,均采摘于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茶。普洱茶不属于追求高香鲜爽的绿茶,贵在“陈香”。因此,以氨基酸为主的“含氮类”化合物在普洱茶品质哩不是最重要的判别指标,普洱茶更重视“含碳类”化合物,如糖分和茶多酚等。
(1)一般来说,幼年阶段和成年阶段的早期茶树,以“氮代谢”和“营养生长”为主,表现为芽叶生长繁茂而花果少,这类茶青加工出来的茶,品质香气和鲜爽度都高,但滋味的甜滑厚重度稍低。
(2)处于成长后期和衰老期的茶树,它的代谢是以“碳代谢”和“生殖生长”为主,茶树花果繁茂,茎叶生育能力相对较弱,这类茶青加工出来的茶,滋味特点甘甜黏滑,苦涩较重但生津回甘,喉韵悠远。这是老茶树树体碳代谢旺盛,含碳化合物总体含量高,鲜叶哩含糖分和茶多酚高的必然结果。也是福建茶区生产铁观音选用树龄较低的茶树,追求氮代谢产物,云南普洱茶追求碳代谢产物的科学依据。

三.邦东大叶茶鲜叶中对石介茶品质影响较大的物质
1.茶多酚
鲜叶里的茶多酚大多数具有明显的苦涩味,含量高的鲜叶制出的成品茶滋味苦而鲜爽。
2.氨基酸
氨基酸是重要的滋味物质,决定着茶叶香气和滋味的鲜醇程度。因此,石介茶不主张采摘粗老的鲜叶,不选用“清明节”以后的茶青。
3.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和茶叶品质基本显负相关。茶叶中的淀粉和糖分含量,随着新生枝梢叶片成熟老化而增多,利用相对粗老的鲜叶可以加工出滋味甘甜的茶叶,但是鲜灵度和浓醇度也会随之下降。因此石介茶鲜叶选用标准是幼嫩的一芽两叶,而非一芽三四叶。

四.石介茶的茶品及其特点
优质的石介茶外形条索紧秀重实,色泽乌润,嫩茎暗红,内质独特,以“苏(紫苏香型)鲜香,汤清(剔透,色纯正)苦,味甘滑(黏滑),涩而津,喉韵长”号称五绝,傲视群雄。
微信公众号:puersir;
茶中网:www.chazhong.cn
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nchadashi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