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南北朝时期,已经不仅仅是解渴之物或是药物,而已进入精神领域。
两汉时期极其崇尚节俭,汉初之时,皇上还乘坐牛车。
东汉之后,百姓慢慢富裕,士族仍以节俭为美德。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谓极尽奢华。

此时门阀制度也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美。
就说饮食一类,西晋时的元老重臣何曾,每天用于饮食的费用为一万钱(约6660人民币),
但他竟然还说几乎没有可以下筷子的地方,其子何绍更是变本加厉,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
石崇,作为当时首富之一,他每上一趟厕所就要换一套衣服,边上也需要站上十几个侍女。
世家大族生活奢华,享乐之风令人叹为观止,可谓阿弥陀佛,怪哉怪哉。

可是就在这样一个极尽奢华的年代,一些有识之士却提倡了“以茶养廉”的观点。
在《晋书》中曾记载着这样一个关于“以茶养廉”的故事。
在西晋南北朝时期,贵族们奢靡成风,浪费严重,有的甚至每天的花销抵得上一个普通家庭两三年的费用。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有志之士便提出了“以茶代酒、以茶养廉”的言论,期望以此来改变官僚的风气,推行廉洁之风。
东晋时的太守陆纳便是一位廉洁奉公的践行者。在他的家规中,无论来者的身份如何,皆以“清茶一杯”来相待。
一日,他的好友谢安,时位居将军,经过时前来拜访。
按照惯例,他吩咐管家奉上“清茶一杯”。当时,管家心想,主人与将军的交情不同一般人,清茶待客未免太过于寒酸,于是便自作主张地将清茶换成了薄酒。
食罢,谢安对陆纳说到,其当大将军司徒来贵府拜访时,每每都是清茶一杯,怎么现在身份不一样,得到的待客方式也不一样了。
随后,陆纳便叫来管家问责,虽然管家是其侄子,依然执行杖责,以儆效尤。此后,陆纳的清正品德得到了许多人的赞颂。
与陆纳同时还有个桓温也主张“以茶代酒”,桓温既是个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又是个很有野心的人物。曾率兵伐蜀,灭成汉,因而威名大振,欲窥视朝廷。
不过,在提倡节俭这一点上,也算有眼光。他常以简朴示人,“每宴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他问陆纳能饮多少酒,陆纳说只可饮二升。桓温说:我也不过三升酒,十来块肉罢了。桓温的饮茶也是为表示节俭的。

南北朝时,有的皇帝也以茶表示俭朴。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在位十年,朝廷无大的战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齐武帝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多麻烦百姓,灵位上千万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饮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想带头提倡简朴的好风气。这在帝王中也算难得。以茶为祭品大约正是从此时开始的。
我们看到,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

当此之时,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进入精神领域。茶的“文化功能”开始表现出来。
此后,“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一直成为中国茶人的优良传统。
以茶养廉,茶只是一媒介,更需要的是一颗恪守本分的心。
魏晋以来的清谈家们终日饮茶是真正意义上的茶人。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但是能喝酒的还是少的。
且酒虽能使人兴奋,但醉了便会举止失措。
因此茶饮对于文人来说是胜于酒的,清谈家也从好酒转向喜茶。他们对于茶的好处会体会更多。在清谈家那里,饮茶已经被当做精神现象来对待。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宋朝刘义庆有著《 世说新语》:“ 晋司徒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候蒙 ,必云:‘今日有水厄。’”
可见当时茶风之盛行。

而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兴起。当时战乱不已,僧人倡导饮茶,也使饮茶增添了佛教色彩,促进了“茶禅一味”思想的产生。
一杯清茶成为这个时代的人的精神寄托。
微信公众号:puersir;
茶中网:www.chazhong.cn
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nchadashi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