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喝茶最注重的是茶叶,但是,泡茶的方法,泡茶的器皿也一样重要。纵观古今,只有宋代才是真正会喝茶的时代。
宋朝时,由于茶叶种植的推广和士大夫阶层的推崇,宋代饮茶品茶成为高雅之举,尤盛于北宋晚期,由于宋徽宗的推崇与参与,点茶、斗茶成为举国上下都投身其中的一种社会风尚。但在宋朝并不是人人会点茶,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去斗茶,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能做的风雅之事。
元代赵孟頫《斗茶图》描述的是宋代斗茶的故事:图中共绘四位人物,皆男性,每人身边都放著几副茶担子,盛有茶具、茶炉。其中一位脚穿草鞋,袒胸露臂,手捧茶碗,正在夸耀自己的茶品,左侧一位男子,卷著衣袖,正提壶持碗,往茶碗中注入茶汤,对面两个人正聚精会神,听其讲述,并跃跃欲试,似乎在发表自己的斗茶意愿。
——为斗茶而生的茶器:建盏——
宋朝对“斗茶”这项赛事讲究到了极致,所以对茶具要求非常高,所以施黑釉的建盏在当时备受青睐,因为茶盏的黑釉与白色的汤色相互映衬,汤花“咬盏”易于辨别。
宋代-兔毫盏
宋徽宗赵佶在他著作的《大观茶论》里说道:
盏色贵青黑,
玉毫条达者上。
就指明建盏出产的兔毫盏釉色黑,毫毛长,为上佳茶具。他在《宫词》赞曰:
兔毫连盏烹云液,
能解红颜入醉乡。
宋时,由于物质上的差异,上层社会的斗茶器具和下层社会有著明显的差别。上层社会的斗茶,所用器具有盏、瓶、筅、碾、箩、杓、洗、壶、匙、铫等,而市井百姓斗茶,主要集中在盏、瓶、筅三种。
二.注汤、调膏,运筅
由于盏的温度关乎茶能否稳定漂浮,所以,点茶前的烘盏也显至关重要。紧接着,根据“一瓯之茗,多不过二钱”的量适当投茶、注汤、调膏,运筅……
注汤
调膏
所谓“调膏”,就是看茶盏的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以黏稠为度。
——斗茶操作流程图——
一.碾磨、过罗
正式开始点茶前,如若使用的不是新茶,点茶者一般会将茶饼“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微火灸干后,取一部分包裹于干净纸中槌碎,再碾磨、过罗。
运筅
注水的方式与运筅的方式决定着茶面泡沫的多少,这类似于咖啡调饮中的打奶泡,是技术活,需多加练习。
第一汤
要沿着盏壁缓缓而入,慢慢搅动茶膏,茶筅施力要循序渐进;
第二汤
从茶面由缓至急注水,并用力击拂直至细泡从茶面升起;前两汤要少注水。
第三汤
就得多注水,且击拂时遵循轻巧、匀速原则;
第四汤
就得减注水量,击拂时放慢速度;
第五汤
运筅速度要稍放快些,搅动要透彻;
第六汤
得留心轻轻拂动乳点,最后一注,茶汤稀稠调制适中,便可分出轻清重浊,不需要再继续运筅击拂。
如此一来,一碗“茶味主于甘滑”的宋代点茶就可以品饮了。
观其色(包括咬盏时间长短)、闻其香、品其味,定优劣。
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
“色,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
《延福宫曲宴记》里记载宋徽宗为群臣演示点茶茶艺
蔡襄《茶录》记载:
“色,茶色贵白……既已末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
——饮茶方式——
一/是从束口盏中先分倒出浓稠茶汤到各式小盏中,再注沸水稀释后饮之。
二/是全倒浓稠茶汤到一大口盏中,再注沸水调匀稀释,然后再分到各小盏后饮之,饮用时是将茶汤连同茶末、茶沫一起喝下。
如今,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大力发扬,建盏的热度还会持续上升。但是,建盏的产量小,烧制难度高,在宋代只供达官显贵使用,而在当今,也只是被一小部分人所熟知。而且拍卖会上全品的价格更是另很多爱盏之人望而却步。其实建盏新手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老盏,比如下图包个银边;简简单单就可以体会喝茶高大上的仪式感和味觉体验。
宋-黑釉乌金盏
宋-黑釉兔毫盏
宋-柿红釉盏
盏如人生,既融入了生命,又演绎着生命。静捧建盏,细味人生,让心游离于盏中各色曼妙斑纹,悠然体味这世间的博大神奇与生命的丰盈怡人。
(来源:小康金泉 更多好文请关注普洱茶吧微信公众号:puertea8;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8cn)
微信公众号:puersir;
茶中网:www.chazhong.cn
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nchadashi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