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主持建造万安桥() ;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主持制作武夷茶""。所著《》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其诗文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之一。
幼而从学
仙游枫亭 图:自挂东南枝
1012年,蔡襄出生于仙游县枫亭。这里背靠群山,面朝大海,地质特征颇为奇特,坊间传说,地面上覆盖着紫金土,乃是风水宝地。庆历之后,这里果然孕育了蔡襄、蔡京、蔡卞、蔡佃、蔡伸。
蔡襄是蔡氏移居福建的第六代传人。他的先祖蔡用元从浙江钱塘江迁徙到福建后,定居兴化军仙游县赤湖蕉溪,是为莆田蔡氏始祖。蔡襄之母卢氏生于书香门第,是惠安县德音里名士卢仁的女儿,她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蔡襄五岁时,就和弟弟蔡高被送到惠安,到外公执教的伏虎岩读书。
刻苦励志
塔斗山 图:czx517
蔡襄八岁时,和弟弟蔡高进入本乡乡序,即乡村学堂枫亭青螺书院读书。青螺书院坐落在枫亭塔斗山东禅寺后,据说始建于唐永徽至开元年间,为东禅寺和尚创办。
蔡襄从小聪慧,加上他严于律己,博览群书,学业日见精进。据说有一天,差役到蔡襄家催迫征粮,态度粗暴,幼年蔡襄对差役献诗云:"老母堂前补敝裘,教儿好好见公侯。人生自有相逢处,一点春风在笔头。"差役听后省悟,没趣离开。
蔡襄曾以书院旁边的松与塔为题,作《青松颂》表明心迹:"谁种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齐。时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
塔斗山风光
蔡襄十二岁时,仙游县尉凌景阳到枫亭办理公事,上塔斗山东禅寺进香,听到寺后书声朗朗,遂在方丈的陪同下转到后山,见两个眉清目秀的孩童正高声诵诗。方丈说:"这是一对兄弟,大的叫蔡襄,小的叫蔡高。"凌景阳又问两兄弟刚才朗诵的是什么诗篇,蔡高抢着说:"刚才背诵的诗,是我兄长的新作《青松颂》。"蔡襄不好意思地说:"写得不好,见笑了。请方丈、官爷指教。"
凌景阳虽是主管军训与治安的官吏,但他是文人出身,能作诗填词,颇有名气。更重要的是,凌景阳有一双慧眼。他见蔡襄兄弟天资聪慧,口齿伶俐,谦和可爱,又见蔡襄小小年纪,却在诗中表达了那样的志向,实为不凡。凌景阳爱才之心顿生。他旋即派人通知蔡家,将蔡襄兄弟二人,收入县学正规培养。此事在当时传为美谈。
三年后,蔡襄又进入郡级学堂,读科举必备的文献典籍,即四书五经,并练习"墨义" "帖经"和"诗赋"等科举应试科目。
名动京师
欧阳修像
天圣七年(1029),蔡襄虚岁十八,他带着弟弟去京师开封参加府试。揭榜之日,蔡襄名列第一。这个来自福建边陲之地的农家子,一时名动京师。
次年春,蔡襄参加春闱会试,名列进士甲科第十名,后来成为蔡襄终生至交的欧阳修名列榜首。二人一见如故,皆视对方为知己,彼此赏识,惺惺相惜。
天圣八年的这一榜科举考试,让兴化大地颇为自豪,因为这是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兴化军建立后设置军学30年来,中进士人数最多的一榜,计有11人登进士第。
怒写《四贤一不肖》
《四贤一不肖》
景祐三年(1036),开封府尹范仲淹因进言得罪宰相吕夷简。吕夷简奏请宋仁宗,把范仲淹定为"朋党",贬黜知饶州。朝中大臣明知范仲淹没有错,却忌惮于"朋党"之罪,不敢公开站出来为他说话,只有余靖、尹洙为范仲淹叫屈,并接连被贬。照理说,朝中官员接连被贬出京,御史谏官们这时要出来说话,劝止皇帝和宰相。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论救,反而诋毁范仲淹。馆阁校勘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了《与高司谏书》,痛斥高若讷,结果欧阳修也被贬为夷陵县令。短短半个月就贬了四人出朝,群臣结舌。蔡襄一腔愤慨倾注笔端,凝成诗稿《四贤一不肖》。四贤是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一不肖是高若讷。这首诗不胫而走,京城的酒肆、茶楼、旅店等公共场所,纷纷传诵。据《宋史》记载,京都人士争相传抄、刊印,卖书的人因此而获得厚利。刚好契丹使者到,也出钱购买回幽州馆舍张贴。今泉州洛阳桥旁蔡襄祠中,还有清朝和亲王杰书所书写《四贤一不肖》全诗的大字大碑和碑记矗立。
升任言官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罢免吕夷简,用晏殊为相,钦点欧阳修、余靖、王素三人为谏官。随后增补蔡襄,时称"京城四谏"。蔡襄不负众望,他在谏垣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疏弹劾吕夷简。
吕夷简退而不休,仍然以司徒资格,预议军国大事,屡屡在家私自接见两府(即掌管军事的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院)大臣。蔡襄列举了吕夷简为相二十年来的七大罪过,即失体、失方、失行、失职、失事、失略、失谋。蔡襄认为,吕夷简贪恋威望权势,令大臣到其家议政,证明他"退而不止之心",必须罢免吕夷简"商量军国大事",并责罚参与者。宋仁宗准奏。随后,蔡襄四次上书推举范仲淹施行庆历新政,成为新政改革的推动者。
迁知福州
福州蔡襄纪念馆
庆历五年(1045),蔡襄迁知福州,举家回乡赴任。他在福州办的第一件大事,是设立馆舍,延请名师,兴办教育。《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说:蔡襄知福州,荐周希孟为本州教授,兴馆办学。闽人多好学,而专用诗赋以应科举。蔡襄得先生周希孟,以经术传授,学者常至数百人。蔡襄还亲自到学舍,执经讲问,为诸生员表率。
蔡襄上任后办成的第二件大事,是修五塘兴水利,解决旱涝两害的难题。第三件大事,是颁布《太平圣惠方》医药验方,禁止巫医以假药害人,并创办了福建第一座医学堂。
研制新茶
庆历七年(1047),蔡襄被朝廷改授福建路转运使。他上任后外出视察的第一站,就是建瓯北苑御茶园。自采茶时节进山到茶饼封箱进贡,经历了制茶工艺的全过程,历时六个多月,有《北苑十咏》组诗为证。
蔡襄的《北苑十咏》诗
蔡襄为福建茶叶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上武夷山的一大建树,是制成新款贡茶小龙团。北苑御茶园当时规模很大,有官焙三十二个,但制成茶饼却不多,能上供的贡饼就更少。蔡襄经过一番调查考察后认为.产量之所以少不是产能不足,而是花色质量上不去。所以必须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更新品牌,提高品位来扩大进贡数量。蔡襄同茶工们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一种新式茶饼:一是改变大小。把过去八饼合一斤的大团茶茶饼,改为二十饼合一斤的小团茶茶饼;二是改变材料。把以前新旧、老嫩不分,改为以新鲜嫩茶芽为原料精制而成;三是改变形状花色。把以前千饼一体改为多样性,茶饼形状除圆形外,还有椭圆形、四方形、棱形等;四是把茶饼艺术化。在茶饼表面用阴阳模具印上龙凤图案,边缘还设置各种花草图案,很是美观。
新型茶饼小龙团一面世,就受到各方的青睐,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之感叹。福建北苑小龙团茶饼名震天下,誉满京师,从此武夷山的茶叶就在全国出了名。
撰写《茶录》
蔡襄监制贡茶,亲自进山,朝夕与茶农、茶师相处,详细探询其载培,采摘,焙制、烹试技术,发明了"小龙团"茶,采摘茶树上顶尖嫩叶,水浸后剥去包叶,用中间叶心精制成茶,成为茶中极品。与此同时,积累了有关论茶和茶器的资料。后来,蔡襄撰成《茶录》,这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著名的茶学专著。
制茶
蔡襄对茶艺的专业,深受历代推崇。《茶品通史》称誉蔡襄为"中国品茶第一人"。明人曹士谟《茶事拾遗》说:"蔡君谟,善别茶,后人莫及。"宋代彭乘所撰《墨客挥犀》也有一则说:"议茶者,莫敢对公(指蔡襄)发言,建茶所以名重天下,由公也。"
植松七百里
蔡襄行德政,惠庶民,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如为莆田请旨复修五塘,解救了八千余家受困农户;如上书皇帝为漳州、泉州、莆田三地减免丁口税,解决福建厢军远戍广南等等。
榕树
蔡襄在福建路转运使任上最为后人称赞的,莫过于大力推行绿化造林。此前,蔡襄发动疏导福州城内河道,自清水堰起至利涉桥、清泰桥,经开元寺至东康门桥。这一城内河渠网络系统一直保持了900余年,促进了福州城历史的繁荣和发展。在疏通河道之后,蔡襄下令所属各县栽种松树。蔡襄栽种的这种松树,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松柏,它的俗名叫榕树。从福州郊区的大义渡口,经莆田、泉州,直达漳州,全程七百里,在官道两旁都栽上榕树。这是一个浩大的造林绿化建设工程,蔚然壮观,惠及子孙后代。后人为纪念蔡襄植松七百里,在民间传诵着这么一首民谣:"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宋史《蔡襄传》记载:蔡襄"植松七百里以庇(即遮蔽)道路,闽人刻碑纪德"。福州之成为"榕城",福建之成为"榕树之乡",第一个功臣应该是蔡公!
封还词头
皇祐二年(1050),蔡襄回京任职,就任"三司盐铁勾院,复修起居注"。三司管财政,属下有管理盐铁的部门,蔡襄除了主管这一部门外,还以右正言的官职兼修记录皇帝言行起居的事务。
当时参知政事梁适,因结交内侍石权彬当上了宰相,引起公愤,遭到御史马遵、吕景初、吴中复的多次弹劾,梁适的追随者上书宋仁宗,说如今御史滥用职权,而宰相却动辄得咎,以后谁还敢当宰相?宋仁宗左右为难,于是一面听从御史弹劾,把不孚人望的梁适罢相,一面又以弹劾材料中有风闻不实之词为由,把三位御史贬出京城,以示公正。这时蔡襄已升任知制诰,朝官罢贬,需由知制诰根据下达的词头起草制词,蔡襄认为御史风闻言事,材料有不实言官也不负责任。马遵等三人无罪,所以缴还词头,拒不草制,仁宗叫其他舍人草制,其他舍人也跟着蔡襄学,不肯草制,结果仁宗无法完成诰命手续。第二年刘敞上书仁宗:"按过去惯例,迁降朝官皆有诰命。前年因事黜贬御史吴中复,蔡襄不肯草制,封还词头,执政耻为所阻,改用熟状,不应因循成习,今后除命大臣应使用诰辞的,请按以前惯例。"
书法享誉天下
蔡襄《谢赐御书诗》
蔡襄虽因直言劝谏,有时使仁宗不快,且每遇有除授不当,就封还词头不草制,但仁宗知道蔡襄都是为了皇帝好,所以对蔡襄还是挺满意的。尤其是蔡襄这时书法享誉天下,人称本朝第一,仁宗尤为喜欢。皇祐四年春,蔡襄进《茶录》两篇,小楷恭誊,仁宗视为珍宝。十二月又奉敕书《孝经》,皇祐五年正月奉敕书真宗《奉神述》,是蔡襄书法中最上品。书成奏御,仁宗大喜,亲用飞白大书"君谟"二字赐给蔡襄,还说"有子如此,其母可知。"特地赐冠帔给在京的蔡母卢氏。蔡襄因作《谢赐御书诗》奏呈,感激地说:"考故事未有列官待从而宸毫赐字(皇帝赐字),不缘名品而象服及亲,独臣恩荣,前无此例。"
任京兆尹
开封府 图:河南网
至和元年(1054),皇帝擢升蔡襄为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开封府是北宋的首都,位置极其重要,可见宋仁宗对他的信任。
开封府又称"南衙",经济繁荣,富甲天下,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史书更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开封。北宋画家的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历经九帝,先后有寇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在开封任职,不仅树立宏扬了"公生明"的道德正气,也在此形成了以"廉正刚毅"为鲜明特色的府衙文化。开封府也因此深入民心、名垂青史,成为四海闻名的中国古代官衙。但也因此,开封府也是各种矛盾最尖锐最集中的地方。
蔡襄在开封府任上,办事利落,不畏权贵,原则性强,审理案件认真而负责。连宋仁宗都夸奖道:"君谟精吏事,京府无冤狱。"
蔡襄知开封,头尾只有八九个月。但欧阳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开封世称省府,为难治,而易以毁誉,居者不由以迁则由以败,而败者十常四五,公居之,皆有能名,其治京师,谈笑无留事,尤喜破奸发隐,吏不能欺。"
修洛阳桥
洛阳桥
至和二年(1055),蔡襄深觉京官难当,又惹人议论,就以母老就养为名,一直申请回闽,得到批准出知泉州。
蔡襄到任后,召集属僚乡贤商议建造洛阳桥。他亲自到江边察勘,下令招募造桥工匠,筹集建桥资金。
洛阳桥又称万安桥,位于洛江入海口处万安渡。泉州当时海外交通极为发达,"船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洲人",已成国际都市。万安渡海阔浪大,摆渡风险大,效率低,遇有风潮就无法进行。蔡襄在母亲支持下,将自己家仅有的埭田200石中捐出160石给洛阳桥工程,对于发动筹集建桥资金有很大作用。全部工程用款1400万两,全由民间自筹完成。
建桥进入关键阶段,江心的七座桥墩因水流湍急,深不可址,另外桥梁板每块石头重达十多吨,如何才能把它们架设到桥墩上,是二大技术难题。蔡襄与建桥者们群策群力,突破这些难题,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留下辉煌一笔,如首创筏型基础,即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石块,并向两侧展开一定宽度,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基址,估计抛石3万多方,在基址上以大条石横直交错堆成桥墩。为在江心桥墩上架梁,则采取浮运悬机的方法。将所采石梁预先放在木筏或船上,趁涨潮时驶入二墩之间,让石梁板高于桥墩之顶,待海潮下落时石板渐渐下降,又在石上以粗绳悬牵。一绳千钩,以人工和滑轮牵引石梁就位。想象当时施工场面,人以百数,船筏阵列,吊绳悬杂,潮汐涨落有时,机不可失,指挥者摇旗吹哨,执事者紧而不乱,两岸观者欢声如雷,实为千古之一瞬!蔡襄主持下的建桥工程又采取养蛎固基的方法,在基石与桥墩上种植牡蛎,牡蛎能自然附着于石头之上,这种贝壳类软体动物繁殖力强盛,能分泌出胶液把贝壳之间,贝壳与附着物之间紧紧胶结,形成牢固整体,大大地加强了桥基和桥墩的整体性,避免石料被海浪冲刷散落,《宋史蔡襄传》载:"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
洛阳桥 图:志远天下行
洛阳桥的建造,前后历七年之久,它成了中国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佳话。当地人民为了感念蔡襄修桥的贡献,特意在桥边修建了蔡襄祠。自古以来,言蔡襄为官必提起洛阳造桥,言洛阳古桥必提起蔡襄为民造福,人亡而桥在,遂同千古不朽。
在修桥的这段时间,蔡襄还撰写了《荔枝谱》,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荔枝专著。
蔡襄陵园 图:guozx
治平二年(1065),蔡襄改授为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知杭州。1067年,蔡襄病逝。挚友欧阳修特意撰写了《祭蔡君谟文》,派人专程把祭文送到莆田。随后,欧阳修又写了《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详细地叙述了蔡襄的生平事迹,褒其德行功业、文艺才华。
"宋四家"之一
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精妙,恪守法度,有晋唐风轨,前代意韵,真、行、草、隶四体都达到妙胜之境。欧阳修称"蔡君谟(书法)独步当世。"现存《万安渡石桥记》是他的大字冠冕;小楷中,《集古录序》横逸飘发,《荔枝谱》严正方重,《茶录》劲实端严,书体虽有差异,却各得精髓。
蔡襄著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乾道年间王十朋知泉州,通过知兴化军傅自得求得善本,刻印行世。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米芾,共称"宋四家"。《·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蔡襄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朝廷谥蔡襄“忠惠”两字。千载之后,他的的英名和才学并没有被淹没。南宋大学者朱熹曾专门去蔡襄的故居瞻仰,并去了锦岭蔡襄的陵园拜谒,朱熹观瞻了欧阳修为蔡襄书写的墓铭志:“谁谓闽远,而多奇产,产非物宝,惟士之贤,嶷嶷蔡公,其人杰然,奋躬当朝,谠言正色,出入左右,弥缝补益,间归干闽,有政在人,食不畏蛊,丧不忧贫,疾者有医,学者有师,问谁使然,孰不公思,有高其坟,有拱其木,凡闽之人,过者必肃。”
(来源: 头条福建 更多好文请关注普洱茶吧微信公众号:puertea8;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8cn)
微信公众号:puersir;
茶中网:www.chazhong.cn
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nchadashi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