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藤条茶让我痛彻心扉而奋勇直追,痛了懂了通了也就忘了。2014年与包总、白马非马先生聚后,才明白它仍是空白,同探,终完善了云茶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老乌山是我论证之主,它的广博让我无尽推演。此系列文字贺2018年4月8日“老乌山开采节”而作,为“藤条茶研讨会”而抛砖引玉。拜茶农为师、得以再现,望众人再探、重现辉煌。
老乌山藤条茶:
云茶古代产业的活见证
第(2)章:情衷老乌山
大老乌山茶区位于太和谷东侧,与西侧的宝仓山相应,这个区域从古到今都是茶叶的主产区。它逶迤绵亘,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为典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而茶叶作为一种依地理与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灵性之物,就栖息于此。它是茶叶生长的理想之家,也是普洱市著名古茶山之一。
采摘藤条茶
元破大理国后、统一大西南,大量外来移民涌入,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老乌山在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各种外乡人来到深山,与当地少数民族一起和睦相处,开荒植茶数年,茶园面积大、古树多、相对集中成片、交通不便,有的茶园直到现今也藏在深山人未识。
随着茶叶的增多,老乌山声名远扬,成为地方名茶。历史上镇沅按板、振太等地盛产食盐,盐、茶是当地的主要特产,人们纷纷到此从业经商、众人涌入,山里就形成固定赶集的山街,马帮也自然成为这里的主角。
老乌山藤条大茶树
佛教在这里建寺布道,如大石寺、和尚寺等。从大石寺过老乌山到抱母井、通威远厅、达普洱府。沿途周边土地肥沃、地势平缓、村寨较多、皆种有茶,现存较出名的有“苦竹山”寨的古茶园。道家也相中此地,到此传道立冠。周边的文立、海子等茶多,找一个区位好的地方,久易成集、定期为街,易马置茶、深山有市,吸引众邦。
和尚寺是老乌山最高峰,这近可达大井、小井、按板井,远上银生城或翻哀牢山“金山丫口”上官道进京。和尚寺旁有一高山湖泊叫波啰坝,湖阔水清、游鱼成群,湖边草甸遍山、谷幽林静。趁山花烂漫的农历四月十六,在此开湖捕鱼、制换新物、结识新人、聚众狂欢,称“鳌鱼节”或“鳌光会”,是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情人节”,是老乌山里一年一度的盛典。
姿态婀娜的藤条茶树
老乌山自古产茶,众人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茶的品种,促进了茶业的发展,整个山“寨与茶为邻、人与茶为伴,山山有寨、林中遍茶”;有一茶种深得和尚所爱,并开园种植,因其不同,被传为“老和尚茶”。
老乌山更因为“一山容两派,两道共长生”而被传扬。老乌山野茶遍山、茶花满谷、茶绕山寨。这里的茶有的叶大如掌,有的叶细及指;有的树直高壮,有的枝繁叶茂、篷及庭院;有的色深似蓝、有的色浅如翠。
老乌山从唐朝便开始人工栽培茶叶,迄今已有一千年多的历史。在老乌山上生长着三株很古老的茶树,为目前在镇沅县境内发现的最高、最大、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极可能还是澜沧江东岸人工栽培的最大古茶树。
它有根部围径达2.68米,茶树高达10.6米多,树冠幅度7.3米×8.7米,在离地1米多的地方有一级分枝6枝,分枝的枝干径超过30厘米(2005年测的数据),是当地现存最大树,人称“茶神树”;每年茶山上人们还定期举行祭典,对其顶礼膜拜,以示尊崇。
老乌山乡村风景
“老乌山茶树王”还有一个有趣而又真实的故事。在大集体年代,大茶树生长在一罗姓的自留地里,生产队定要他家每年交干茶15公斤。
多年后,罗姓茶地的主人觉得不划算,让与他人,就形成地为一家,茶树为另一家的怪象。“老乌山茶树王”树高体壮、叶茂蔽荫,影响农作物生长。一年老罗攀上大茶树砍茶枝,跌落成伤,村民都说:“茶神树、要祭拜,只能采、不能砍”。
几年前茶叶价格起来,为了方便管理,罗家用几十棵古茶树换回来这棵“茶神树”,但茶树的干茶从过去每年能采20多斤,现在只有10公斤左右,仍是老罗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今每年开摘茶叶前,村里人都要去祭拜一番。
“老和尚”大茶树
宝仓山大茶树
早年发掘太和甜茶时就数度拜山,其中之种种让我疑惑不解。 2005年、我等几位爱茶人专门请著名茶叶专家肖时英老师进行了系统性考察。老先生一路走走停停,东看看西望望,兴致极高。当老先生看到“老乌山茶树王”时呆住了。大家都不出声,看老先生移步观树,看看摸摸,摸摸看看,一声不出。
许久,老先生才让人上树采花、果、叶。一小伙健步上树,意外之事再次发生,小伙险些跌落,大家都认为茶神发怒。见此情此景,老先生解释说:“山里湿度大、水气高,再加之树体寄生植物太多,使树内小环境的湿度增大,此树又分枝少、杆直立,使得滑上加滑、易跌落,并非茶神作怪。”
之后老先生又讲,茶果满枝,而顶芽不长,是茶树之衰象,是没管养采好的结果。后来茶树主人在老先生的指点下,合理保护,几年后老树发新芽,再现勃勃生机。
太和甜茶传习所
一行下来老先生多多感叹,叹老乌山茶种之丰富,感茶文化之渊源。大家备受鼓舞,后又发现“许家箐”大茶树、尖山“陪嫁老茶树”、“河头藤子茶王”。“老和尚”茶也被命为“老乌紫茶”,掀起了一股寻访老乌之风,大有山雨欲来之势。
我妻段氏家族久居于此,并在长年茶事之中制出一低苦涩、香甜滑的茶,后被传为“太和甜茶”。再制太和时踏遍青山,情衷于此。
微信公众号:puersir;
茶中网:www.chazhong.cn
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nchadashi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