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为媒文人推波壶艺峥嵘 (1)
文/何道洪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饮茶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到明代已成为文人阶层里的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随着饮茶方式改进为用沸水冲泡散茶,宜兴因为具有产茶、多泉、名人集中、紫砂材质的独特功效和紫砂壶的优势等多种饮茶优势的地域因素,最终使紫砂脱颖而出,使紫砂茗壶「清闲供茗事、珍重比流黄」。
冯念祖在《无锡买宜兴茶壶二首》诗中写道︰「敢云一器小,利用仰前贤。陶正由三古,茶经第二泉。故听鱼眼沸,移就竹炉边。炒制思良手,官哥应并传。」由于妙壶佳茗给予人的不只是唇齿啜饮间的满足和享受,而且还使人把握到一个爱不释手、富含想象充满诗意的视觉形象和浩渺的艺术时空,故而引来紫砂壶艺的峥嵘岁月,有力地推动了她的发展,并擢升到与官哥并传,「天下饮茶砂器推第一」的水准。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三种艺术特征︰
一是以时大彬为代表的明代壶艺︰时大彬初时是仿供春作大壶的,后游娄东(今江苏太仓、浙江一带),与王世贞、陈继儒等人结识,受到试茶品茶知识的启发,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而改制「小壶」,并意识到壶的大小和造型艺术对人的情趣和审美观念产生影响,由此以时大彬为代表的壶不仅以「小」为特征,并讲求造型制作技艺的时代风格,便风靡起来而成为紫砂主流,较好地迎合了饮茶与文人雅士的需要和嗜好。
二是以陈鸣远为楷模的清初壶艺,吴骞在《阳羡名陶录》里说︰「鸣远名噪海内,……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他先后在桐乡汪柯庭、海宁杨中允、曹廉斋、马思赞等人处为其作壶,还应海盐张东谷弟兄邀请在其涉园居亭制壶,同时这些名人手书题款在壶上以求风雅,在民间便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内竞求鸣远碟」之说。最为关键的是陈鸣远在这些文人学士那么饱览了古代陶、瓷、青铜、玉器等藏品,并受熏陶加上相互间鉴赏力的交流,使他的制壶造型装饰别出一格,独具风格,开创了以象生为主题的紫砂新风,影响和启迪了其它壶艺名家探索紫砂的精深博大,在历史上形成了紫砂「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局面,惠孟臣、项圣思、徐次京、郑宁候、华凤翔、杨友兰、许龙文等各具特色,各有擅长,他们在造型、装饰、铭刻、炉钧、彩绘、彩釉、仿古、薄胎等艺术工艺方面,进行了盘古开天般的创造,在紫砂发展史上施展大手笔,其中许龙文的众多作品悉数被日本人奥兰田收着于《茗壶图录》一书。
三是陈鸿寿、杨彭年为典型的清中后壶艺︰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浙江钱塘人陈鸿寿,号曼生,来溧阳作官,结识了宜兴的制壶高手杨彭年等,出于爱好,「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制壶」,并且自署壶铭或请幕僚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题写铭刻,由此紫砂史上赫赫有名的「曼生壶」以潇洒脱俗的新面目为人所乐道,成为陶瓷史上「艺人与文人喜结艺缘,相得益彰,固属两美」的空前壮举。其意义在于紫砂的造型,装饰更上一层楼,从「曼生十八式」和后来的瞿子冶、朱坚、邓奎、乔重禧等人绘定制的壶上,可领略到造型装饰艺术进入理学范畴的书卷格调︰线面行云流水般的酣畅,铭刻绘画之文壶意切的珠联璧合,给人以新的美学享受,使紫砂再一次成为集书、诗、画于一身的高艺术含量的陶中宠物,难怪大收藏家吴大澄因不可得「曼生壶」而叹息。文人艺人结合开创的「几何抽象型」造型并融洽集书、诗、画、镌刻为特征的装饰艺术成为清代梅开二度的壶艺风格。
文人参与推波助澜
在陶瓷史上,惟有紫砂艺人善结翰墨缘,与文人雅士携手耕耘于艺苑,创出了许许多多加载史册、驰名寰宇的绝代佳作,不可否认,众多文人的参与为紫砂的崛起与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据记载,如从吴仕、柳
相关热词:
延伸阅读:
· 新茶初上市好茶须待时10-09
· 晚上喝红茶也能睡得好10-09
· 晚清广州的茶楼风情10-09
· 金玲珑:风情洋溢的茶餐厅10-09
· 茶餐厅吃出南国风情10-09
微信公众号:puersir;
茶中网:www.chazhong.cn
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nchadashi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