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专利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早已为中外茶叶界的专家学者认可,但云南人在历史上对茶树的栽培、饮用的历史却晚于内地很多年才见诸于文字,这是因为云南地处边陲,路途险峻,山高雾浓,瘴气重重,与中原内地的信息较为闭塞,导致云南茶文化与内地的交流次数屈指可数,交流时间也因此大大延迟。
内地汉文化对古滇国少数民族的影响和渗透必须以武力征服为前提。从庄蹻入滇变服从俗彻底融入古滇国开始,无论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还是踌躇满志的汉武帝,凿五尺道,习楼船,用尽一切手段均难以打通进入云南的通道。
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据说是濮人(扑子蛮),但少数民族大多没有自己的文字,内地人又难以接触,自然便没有文字记录,以至于云南人种茶、制茶、和利用茶的事件在唐以前没有记录,学茶的文字记录则一直到清末。
最早记录茶的是东晋时期的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荼(荼字若按诗经中的苦菜或山茅草来解释,作为贡品不大可能,作古代茶的称呼可能性大些)、蜜…皆纳贡之”。史料中对茶的发现与利用记载的最早时期,则是唐代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氏,闻至于鲁周公。”即开始于四千五百年前的神农氏。可见,无论是最早的记录者,或记录的最早内容中,都没有提到茶树原产地的云南。
云南的茶最早是什么人、从什么时候、种茶、制茶、吃茶,再通过什么方式将茶运送到中原地带,后来到处种植广为流通的,我们已无从得知,我们只知道,原产地云南的第一个种茶,制茶、吃茶的专利已经丢了。
孔明,云南人的茶祖
三国时期有两个特牛的历史人物,被后来的国人捧为天神一般:
其中一个是武圣关羽,关羽之所以得天独厚,遍享人间香火,与历代封建帝王对他的封赐推崇有关。关羽自然是没来过云南的,但奇怪的是:解放前的关帝庙,几乎遍及云南大小城镇及乡村,特别是在遥远的滇西南秘境,在少数民族居住深山密林之中,在古六大茶山的村村寨寨中,竟也建有大量关帝庙!这也许是明末清初,大批石屏人、江西人进入易武古镇大规模开发茶山,这些汉人在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也带来了英雄崇拜。
另一尊神便是被云南少数民族誉为茶祖的诸葛亮,相传,三国时期武侯诸葛亮(孔明)率兵西征擒孟获时,来到西双版纳,士兵们因为水土不服,患眼疾的人很多。诸葛亮为士兵觅药治眼病,一天来到石头寨的山上,他拄着自己随身带的一根拐杖四下察看,可是拐杖拔不起来,不一会变成了一棵树,发出青翠的叶子。士兵们摘下叶子煮水喝,眼病就好了。拐杖变成的树就是茶树,从此人们始知种茶,始有饮茶。当地的少数民族仍然称茶树为“孔明树”,山为“孔明山”,并尊孔明为“茶祖”。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民间传说是诸葛亮寄箭处(而射箭处则是普洱俯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在基诺山,还流传着另一个版本的孔明的故事,相传诸葛武侯领军路过基诺山,一些士兵掉队后留在基诺山,孔明为了怜悯掉队的士兵,就留下一些茶籽让他们以种茶为生。时至今日,基诺族人还奉诸葛武侯为茶祖,并认为自己的祖先是诸葛武侯丢落的士兵,于是便称为“攸乐人”“攸乐”即“丢落”的谐音。
经过史学家考证,关于诸葛孔明到过西双版纳的传说纯属虚构,也许是诸葛亮对边疆云南的安抚政策深得当地少数民族人心,诸葛亮南征和蜀汉成功地统治南中(历史上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38年,是汉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全面系统地影响滇西南思想意识的时期,蜀汉立法施教,礼仪道德、赏罚分明,以精神为主武力为辅,成功地控制了南中地区,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云南各地民族对孔明的崇拜有增无减,成为云南历史文化引人注目的现象。在云南的二十多个州市中,有十余个建有武侯祠,附会南征而修建和命名的营、寨、碑、井、泉、山、塘、水,全省随处可见,连基诺族的屋顶都相传得形于武侯的帽子。
一些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随着汉文化影响和逐步渗透到少数民族的村村寨寨,伴随着的还有那心灵深处崇拜已久的光辉形象——茶祖诸葛亮。
孔明兴茶的故事虽然动人,但那只不过是传说,毕竟,诸葛亮当时不可能也没必要横渡澜沧江,翻越哀牢山,进入滇西南手把手地教茶山少数民族怎么种茶、制茶和饮茶。孔明兴茶也不是说那时云南人不认识茶,而是孔明看到了当地茶叶资源的民生价值,在山区百姓中推而广之,开始了商业栽培,若把孔明兴茶错误地理解为老百姓原来不认识茶,孔明教了才认识的,就大错而特错了,云南茶史就要从远古退到汉末了。尽管如此,“孔明兴茶”已经深入人心,诸葛亮在云南历代茶山少数民族心中,早已成为教授茶叶知识的祖师爷,茶祖当之无愧。
茶圣的遗憾
由于唐王朝和南诏国之间的”天宝战争“,“两朝”长期处在敌对状态,大名鼎鼎的茶圣无缘来到云南,他老人家应该早听说过南方有大茶树,既不能眼见为实只能长叹一声:“南方有嘉木…”在其旷世巨著《茶经》对原产地云南茶亦再无只言片语,引为千古遗憾。陆老先生看不到云南的大茶树,看不到古濮人如何种茶,银生城的蒙舍蛮如何饮茶,云南少数民族对大名鼎鼎的茶圣是何许人也同样无从知晓,以致历来云南茶山茶农们对茶神的祭奠和崇拜从来不提陆羽,又是另一种遗憾了。
陆羽虽然没来,和陆羽同时代的樊绰却来了,樊绰在《蛮书》中写:“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云南茶才首次于文字记载中浮出水面。晚陆羽几十年的樊绰之所以有机会进入云南,也是因为战争:虽然天宝战争结束,唐朝和南诏关系和好,但南诏又进攻安南,樊绰作为一个刺探情报的官员身份跟随经略使蔡袭入滇,却歪打正着,写下一本云南风物志《蛮书》,其书中的这一句“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短短一句话可谓每字值万金,第一次将云南茶载入史籍,并将产茶地区—银生城界诸山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场面一一呈现于我们眼前。
机缘巧合之下,樊绰显然无意之中做了云南茶的见证人,在他之后,内地人对云南及云南茶的了解、传播和交流则又经历了更加漫长的岁月。
唐宋时期,以煎茶和点茶为特色的内地茶文化发展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同时期的南诏大理区域的“蒙舍蛮”或”濮蛮“等少数民族却还停留在“杂椒姜烹而饮之”,一方面说明云南本地产茶而且数量可观,自给自足之余还能向西蕃供应,另一方面,内地和云南的茶文化交流停滞不前,双方长期处于一种自娱自乐和互不干扰的彼此闭塞状态。
宋代“茶马互市”虽然兴盛,以官茶换取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少数民族马匹用以对抗契丹、西夏和女真,也是对制约藏族的一种重要方式。当时藏人爱喝的是味重之银生茶,于滇藏茶马古道上驮载的云南茶,才是藏民迫切需要的物资。唐宋与滇之间的联系,远不如藏与滇之间频繁和热闹。
为滇茶奔走最后丧命的江南书生
元代的茶马贸易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明代,朱元璋征调大批内地军士戍边,同时降旨让中原、江南大批民户到边地实行农垦,这些移民带来了内地的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其中也包括制作蒸青、炒青、晒青团茶和散茶的工艺以及精湛的名茶加工方法。
普茶“蒸而成团”才第一次记载在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著的《滇略》中,从此云南的普洱茶有了名称(尽管此时的普洱茶只滇茶的另一称谓),有了正式的加工工艺。
云南本地还有了名茶,大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云南采风的日子,品尝了当时向内地学来的新工艺制成的几种云南茶,这些名茶也被他一一记录下来:大理感通茶得到“茶味甚佳”的美誉;在丽江,徐霞客遇到纯一禅师,这位禅师“馈以古磁怀、薄铜鼎,并芽茶为煮瀹之具”,这种饮茶方法,已经十分精致了;在巍山附近,他见识了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这“三道茶”;到顺宁(今凤庆),遇到梅姓老者,得饮太华茶(绿茶中的一种)。在游记中徐霞客记述:“宿高砚槽梅姓老人家。梅姓老人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太华茶从此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自古就有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习惯。可惜由于山高林密,路途遥远,瘴气重重的客观因素,疾病缠身的江南书生徐霞客未能翻过哀牢山,深入茶的主产区临沧、普洱、西双版纳走走,只是沿着腾冲、昌宁、凤庆等主产区周边转了一圈,最终命殇鲁史。
明朝是内地汉人和边疆少数民族在茶文化交流方面较为开放的时期,滇中滇西地区,是大量的中原移民为当地百胜带来了先进的茶叶生产加工工艺和技术,让滇青茶的品质得到了一次飞跃,滇西南的主产茶区,则成为明朝中央政府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滇茶易蕃马用于战事的重要原料基地。
不过,明代这种大规模移民和号召少数民族大面积的种茶的政策毕竟是官方的政治行为,是一种粗放式和被动参与的行为,云南人主动参与的学茶历史尚未到来。
贡茶时代,独好这一口的乾隆
清代,粗枝大叶的山茅野料普洱茶突然以贡茶的身份堂而皇之呈现于皇家贵族餐桌之上,与满汉全席并列,消食去油腻功能显著的普洱茶成为八旗子弟们餐前饭后的常规饮品,云南茶步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贡茶时代。
清代宫廷对普洱茶的需求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每年进贡的普洱茶大多数在思茅厅采办。清代《普洱府志》中就有不少关于采办贡茶的记载。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镇守云南开化等地地方副管总兵官事闫光炜,为恭祝康熙皇帝八十大寿:“恭进:普洱茶四十圆,孔雀翅四十副……”。奏折上面有康熙皇帝在折后用朱笔批到:知道了。
雍正朝时,云贵总督、云南巡抚和贵州巡抚每年进贡一次,贡品以普洱茶为主:
雍正二年八月初二日,云贵总督高其倬恭进计进:“大普洱茶100圆、中普洱茶100圆、女儿茶500圆、芽茶20篓、茶膏40匣……”
雍正三年七月十三日,云南巡抚扬名时恭进计进:“大普茶80圆、中普茶100圆、小普茶200圆、女儿茶500圆、芽茶20篓、茶膏40匣……
雍正八年九月十八日,贵州巡抚张广泗恭进:“大普茶90圆、小普茶900圆、普茶尖90瓶、普蕊茶90圆、茶膏90匣……”
清嘉庆四年九月十九日,军机处查抄和珅府之日同时查抄了内务府大臣和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福长安府邸,军机处的财产抄没清单中除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外,还记载着查得“普洱茶三百圆八十八团桶”,“茶膏一百九十匣”,这份抄没清单送至嘉庆皇帝手中时,他下旨将其他财物均收归国有,只在普洱茶之上画了一个朱红色的圆圈,这个圆圈便是皇上御用的标志。
光绪年间,则由宝森茶庄领款派专人至普洱茶山,拣选好茶运至昆明,聘工匠将茶复蒸,制成有团寿宇花纹的大小方砖茶,又制大七子圆饼与小五子圆茶,由云南官府派人押送至京。
光绪三十年(1904)贡茶中止,普洱茶每年上贡长达176年。朝廷每年支银1000两采购普洱茶。
历史上对云南的普洱茶最为推崇情有独钟的皇帝便是乾隆。这位风流天子是一位狂热的茶叶爱好者,为喝到最好的茶,他甚至发明了一个秤,称不同水的重量,选取最轻的水泡茶,足见他对茶的考究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此嗜茶的皇帝,对茶定是挑剔讲究至极了,却对云南进贡的普洱茶偏爱有加,乾隆帝在他的《烹雪用前韵》一诗中,对普洱有很高的评价,而“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这两句亦是全诗的点睛之句。不管他当时喝的是砖茶、沱茶、团茶和金瓜外,还是普洱茶膏,反正他就选择了普洱茶。普洱与其它茶叶有个很大的区别便在于其滋味醇厚浓酽,消食去腻功能显著,也许乾隆爷就好这一口,用云南话说,也是坚刚的重口味之人。
清光绪29年的正月28日这一天,北京紫禁城内的春节气氛尚未退去,酷爱京剧的慈禧太后传出懿旨要在 颐年殿看戏。演出前,奏事太监预进了赏赐陪同看戏的诸臣名签及赐品。经获准后,15位大臣被宣召入宫。此时,“老佛爷”心情不错,便令赏赐群臣。这一天,御茶房的日志上便有了“敬事房要取普洱茶中茶15个,以赏赐颐年殿看戏诸臣”的记载。
可见,产于我国西南一隅的,有着降脂、减肥、去油腻的神奇功效,又兼美味甘醇、便于贮藏的普洱茶,在清王室上至皇帝太后,下至王爷大臣中均大受青睐,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本文原创 作者:刀哥
主要参考文献:
滇濮茶人:《普洱茶》
黄桂枢:《普洱茶文化大观》
詹英佩:《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
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