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茶业的改革发展:(四)清末民初茶叶科学技术 (1)
这一时期我国近代茶叶科技的普及推广,主要集中在印发科技报刊、开办讲习班和参加茶博览这样三个方面。前面说过,近代茶叶科技,是上一世纪中期以后才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直到上世纪末,近代茶叶专著,还只有英国1872年出版的EdwardMoney《茶叶栽培和制造》,1898年GeorgeWatt的《茶树病虫害》等不多几部书。所以,清末民初我国近代茶叶科技知识,也不是通过书籍,主要是通过《农学报》等一类报刊的译文和专文来传播的。 和《农学报》差不多时间创办的类似报纸,还有1896年上海的《时务报》,1897年上海的《译书公会报》及湖南《湘报》等。这些报刊,由于用较多的篇幅教人讲求经济、时务之法,宣传泰西科学技术和介绍日本维新经验,所以在深受当时士人欢迎的同时,也颇为各级地方官吏的重视。如鄂督张之洞和湖南、江宁、贵州、浙江、杭州等府衙,都专门下发文件,“饬各属购买或订阅”上述报纸,“分发各署衙和各书院”供传看。除浙江等少数地方是由各单位和各书院自费集中订阅外,一般都是用“官银”购买送发。而且有些“札”文中明确提出,一报要大家轮流“阅遍”。“劝令广阅”的目的,即在于“择其可效法者,随时教民行之”,以储人才,以裨补地方。 对各级官吏来说,阅读后是要他们认真推广;对于优处乡闾或在书院的学子,是广其见闻,在他们现实或以后的生活中,“随时劝导农民,俾裕利源而维邦本”。一句话,当时“中国农人,病不识字”,实现传统农业包括传统茶叶技术的近代发展,就正需要也只能通过上述这些对象来“教民以自牧”①。 我国近代茶叶教育,较1897年杭州养蚕学堂(后改蚕学馆),甚至后来成立的湖北农务学堂等等,都要迟一些。这究其原因,可能与戊戍变法的失败有一定联系。早在1898年的9月,光绪载就批准刑部主事萧文昭奏请的办学意见,“谕于已开通商口岸及产丝茶省份,迅速设立茶务学堂及蚕桑公院”②。但不数日,载被慈禧幽禁瀛台,关于“迅速设立茶务学堂”之事,如果光绪未作御批,可能还会迅速些,变法失败以后,人们想办法也要缓一步了。所以,直到1904年在张百熙、张之洞等“重订学堂章程”的奏折中,又再一次的提出在产茶省份“设立茶务学堂”①之事;大致在此之前,还没有地方开办这样的学校。不过,茶务学堂开办虽迟,茶务课程还是开设较早的。如1899年湖北创办的农务学堂,招生告示中公布的课程,为“方言、算学、电化、种植、畜牧、茶务、蚕茶”②共7门。前3门,类似现在所说的基础课;后面农学、畜牧、茶业、蚕桑,实际即全部专业课。我国历来农牧并提、农桑并重,这里把茶叶提到和农、牧、蚕桑相并的地位,也足见其时社会上对茶业的重视。这也是我国茶业设课授学的最早记载。 从我们查阅的资料情况说,我国茶业开班办学,是以四川为最早。光绪三十二年,四川发布过这样一则消息,决定于次年(1907),开办“四川通省茶务讲习所”。这所讲习所有没有开办?可惜我们没找到进一步的报道,但从民国《双流县志》这样一条资料中:“本县有牧山第一茶业社一所,系前通省茶务讲习所毕业生骆德纯所组织,集资一千八百余金,佃商瞿祭地八十余亩,推广种植。现在成树者二千数百余株,其所制茶叶,色泽香味亦不亚于各地售者。”③这反映这所四川全省的讲习所,不但开办,而且其毕业的学生,在民国初年,在各地“推广种植”等茶务工作上,便已做出了相当的成绩。这我们在宣统三年《峨眉县志》中也可找到这样旁证:“峨邑辟居偏隅,工艺骤难发达,惟桑茶向系特产,自宣统元年开办蚕桑茶业传习所以来,……蓄茶焙制等法,亦月异而岁不同。”①就一般而言,在当时风气未
相关热词:
延伸阅读:
· 黄山毛峰的传说10-09
· 蔡襄“龙团”细分明10-09
· 水金龟的传说10-09
· 英国饮茶的由来10-09
· 茶之诞生(下)10-09
微信公众号:puersir;
茶中网:www.chazhong.cn
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nchadashi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