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搞品茶活动,我们品试了许多款颇具代表性不同的茶,得到了一些新的观念,觉得有需要与茶友分享,故特写此篇,以推广茶文化。
因为写《历史》的原因,有一段时间没有讲“茶”了。原本以为一口气把《历史》写完,再讲“茶”的。但当写进《历史》方觉水很深,不是一时三刻可以写完。我们虽然深蕴这段历史,但要写出来却是另一回事。要写清楚这段历史,需要时间,精力,毅力,恒心,我们发觉越写越多,越精越细。写的过程我们思想是自由的,自由的意思并没有随便、任性、惘为,而是抱着更严谨的态度,还原这段历史,让其有理有据,使茶友能客观地了解这段历史,对普洱茶的过去、现在、将来有正确的认识,以正行业之风,普洱茶及其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虽然写的过程是艰辛的,但还是快乐的。
既然不是即时能完成的事,有了新的发现,当然是即时拿来与茶友分享,以解即时之兴。因为搞品茶活动,我们需要认真负责任,所以品试了很多款茶叶。因为自己要很了解那些茶,才知道拿什么茶来搞活动,自己很确定那个茶品的茶质、茶性,才敢要求茶友分享品后感,所以这次品试茶也就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品试的过程也特别的细致、专心。因此,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些茶,茶质很弱,茶叶很淡,苦涩味却很重;一些茶,茶质强,茶味浓,苦涩味却不重。如果不注要区分,或者对茶不是有很深的理解,或很深的功力,很容易会将苦涩味混淆当成是茶味。
茶质弱、茶味很淡的茶,往往是苦涩味很重的,淡弱的茶味夹混着浓重的苦涩味,很多人会误认为是茶味浓。这样的误会,容易把劣质茶当成优质茶;也容易被卖茶的人忽悠, 以劣充优。茶质强,茶味浓的茶,往往是苦涩味不重,很多人会误认为茶味不够,这样的误会,容易令人错过了好茶。我们品试了很多款茶,作了认真细致的比对、分析,对于普通茶友而言,两者的确很难清淅地区分开来,而且颇容易混淆。这让我想起孔子所说的,“乡原,德之贼也。”“恶莠,恐其乱苗也。”借用孔子的话语,我们可套说,“苦涩,恐其乱茶也。”
好的茶,有苦涩味,但基本是被茶味盖住的,茶汤细密而润滑,生津回甘,表面不刺激,但茶味留口,满口是茶;不好的茶,茶味淡薄,基本被苦涩味盖住,茶汤粗而薄,寡而淡,苦涩不化,口腔干枯而收敛,有麻、叮、刺、痛的感觉,表面刺激,但茶不留口,口中无物,只有苦涩。
我们也深深地知道,尽管我们很努力地说,说得很清楚,但还是有茶友不明白,搞不清的,因为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概念需要通过印证。所以我们才搞品茶活动,用茶品说话,用茶品推广茶文化。从另一方面说,明白了的人已经明白了,但明白了还是不能认同的,就算是认同了,也是不能接受的。不能接受不是因为不能认同这道理,更大的原因是因为利益的关系。如果真理马上就得到认同、接受,世界就不会变得那么复杂和矛盾了。所以,我们明知是这样,还会坚持写下去。我们所写的本来就不是为某茶、某人写的,只是为茶而写。也没想过马上就令人接受,但真理是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的,相信普洱茶会朝着这个方向走的。将来再翻开我们的文章看,会觉得是正确的,尤其是纯粹的茶友。
微信公众号:puersir;
茶中网:www.chazhong.cn
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nchadashi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