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色
茶品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泽称为汤色,又称水色,俗称汤门或水碗。茶品汤色审评主要从色度、亮度和清浊度三方面去评比。汤色审评要及时,因为溶于热水中的多酚类物质与空气接触后很容易氧化变色。
色度指茶汤颜色。茶汤汤色除与茶树品种和鲜叶老嫩有关外,主要是加工工艺决定了各类茶具有不同颜色的汤色。
亮度指茶汤明暗的程度。亮表明射入茶汤的光线被吸收的少,反射出来的多,暗则相反,凡茶汤亮度好的品质亦好。
清浊度指茶汤的透明程度,汤色透明无杂质,能透见底,清晰明了,汤色浑浊,漂浮杂质较多,浑不见底。
部分汤色常见评价术语
黄绿:以绿为主,绿中带黄。
嫩黄:金黄中泛出嫩白色。
绿黄:以黄为主,黄中带绿。
浅黄:内含物不丰富,黄而浅。
黄亮:色黄、有光泽、黄而明亮。
橙黄:黄中微带红。
橙红:红中带黄。
深黄:黄色较深,无光泽。
褐红:红中带褐。
红褐:褐中带红。
深红:红而深,缺乏明鲜光彩。
清澈明亮:清净、透明有光泽,无沉淀物。
浑浊:茶汤中有大量悬浮物,透明度差。
昏暗:不明亮,但无悬浮物(暗,茶汤不透亮。叶适用于叶底,指叶色暗沉无光泽)
红浊:汤色红、沉淀物多,浑浊不见底。
红浓:汤色红而深浓。茶汤颜色红,且内含物丰富。
栗红:红中带深棕色。也适用于普洱熟茶的叶底色泽。
滋味
良好的味感是构成茶品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茶品不同的味感是因为茶品中呈味物质的数量与组成比例不同而已。味感有酸、甜、苦、辣、咸、鲜、涩等。我们之所以能感觉到味感是因为我们的舌头舌面上布满了味蕾,味蕾接触到茶汤后经过神经传递及大脑反应分析后呈现的不同味觉,舌头不同部分的味蕾也有不同的“分工”,如舌尖对甜味较为敏感,舌头两侧前部对咸味较为敏感,两侧后部则对酸味较为兴奋,舌心感觉鲜味和涩味,舌根则对苦味较为敏感。
品尝茶汤的滋味,适宜温度一般在50℃左右,主要按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等来评定级次。审评茶滋味要区别其浓淡、强弱、鲜、爽、醇、和。
浓淡:浓指浸出的内含物丰富,有黏厚的感觉;淡则相反,内含物少,淡薄无味。强弱:强指茶汤吮入口感到刺激性或收敛性强,吐出茶汤时间内味感增强;弱则相反,入口刺激性弱,吐出茶汤中口味平淡。鲜爽:鲜似食新鲜水果感觉,爽指爽口。醇与和:醇表示茶味尚浓,回味也爽,但刺激性欠强;和表示茶滋味平淡正常。
在茶汤审评中有时会感觉不是很纯的滋味,可能与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注意区分就行。
茶滋味与香气关系密切。评茶时能嗅到的各种香气,如花香、熟板栗香等,往往在评茶滋味时也能感受到。一般说香气好,茶滋味也是好的。茶香气、茶滋味鉴别有困难时可以相互辅证。
部分滋味常用评价术语:
陈纯:汤味醇厚且留有陈香,无霉味。
平和:茶味正常、刺激性弱。
醇和:醇而平和,回味略甜。刺激性比醇正弱而比平和强。
醇厚:入口爽适甘厚,余味长。
浓厚:入口浓,刺激性强而持续,回甘。
回甘:茶汤饮后在舌根和喉部有甜感,并有滋润的感觉。
鲜爽:新鲜爽口。
水味:茶汤浓度感不足,淡薄如水。
平淡:入口稍有茶味,无回味。
青涩:茶味淡而青草味重。
苦底:入口即有苦味,后味更苦。
叶底
审评完滋味后,将叶底倒入叶底盘中,观察其嫩度、匀度和色泽。叶底的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的亮暗和叶片展开的程度等是评定茶品优次的一个重要因素。审评叶底时还应注意看叶张舒展情况,是否掺杂等,好的叶底应具备亮、嫩、厚、稍卷等几个或全部因子。
部分叶底常用评价术语:
红褐:褐中带红,为普洱茶渥堆成熟的叶底色泽。渥堆成熟度接近猪肝色。
褐红:红中带褐,为普洱茶渥堆正常的干茶色泽,渥堆成熟度略高于猪肝色。也适用于叶底色泽。
绿黄:以黄为主,黄中泛绿,比黄绿差。此术语也适用于汤色。
黄绿:以绿为主,绿中带黄。此术语也适用于汤色和叶底。
花杂:叶色不一,形状不一或多梗、朴等茶类夹杂物。
嫩匀:茶品嫩而柔软,匀齐一致。
嫩软:芽叶嫩而柔软。
以上,是对普洱茶审评方法和审评术语的简要介绍。更多相关课程,可登录大益商城APP首页了解。
不管你是新手还是老茶客,从现在开始,在自己的普洱审评专业道路上再进一步吧!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