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草坝茶
【地理位置】黄草坝茶山位于正兴镇黄草坝村辖区内,地处正兴镇北部,北纬23°30',东经100°59',隶属于景谷县正兴镇,属于山区。东邻宁洱县梅子,南邻翁安,西邻威远镇文会,北邻凤山镇南板。距镇政府驻地46公里,距县城94公里辖区面积73.6平方公里,辖半坡、以寨、外寨等9个村民小组253户741人,其中常住人口139户466人。
【生态特征】黄草坝茶山,山地海拔差异大(海拔1400—2920米之间),年降雨量116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7.50℃,年积温7500℃以上,气候受地势影响,呈垂直型分布,光能充足、雨热同期,干湿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属亚热带气候,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适合古树茶生长。
【地质地貌】黄草坝境内山高谷深、群峰起伏、沟壑纵横、河道迂回曲折,云遮雾锁,古木森森,垂直气候明显,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是有名的野生古茶树之乡,辖区最高海拔大尖山为2920米,是景谷第一高峰;最低海拔是半坡小组为1400米,平均海拔为2160米。
【土壤类型】黄草坝茶山地层多样,土壤主要是赤红壤、红壤及黄壤,土质呈酸性。由于地处亚热带,气候温热、湿度高、雨量充沛,植物生长旺盛,土壤腐殖质大量积累,土壤风化深厚,PH5.2~5.5,适合种植粮食、茶叶等农作物。
【茶树品种】黄草坝茶为云南大叶群体种,按叶片大小大致分为大叶种和小叶种两种品种。具体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生长于村旁地边的古茶树,是黄草坝古茶园中最粗大的茶树,成乔木状生长,高大而粗壮。第二类是生长于村子周围山坡的古茶树,树高多在2米左右,干径10厘米上下,因水、肥、光照原因虽树龄较长久但长得不显很高大。第三类是长于村西山坡的荒野茶,是当地村民用群体种茶籽在山坡断断续续种植的,有几十年,全部放荒于山坡上,与林木伴生,乔木状生长,不修剪,不施肥,也不清理林木,虽树龄不长但品质较好,当地人将其列为“小树茶”,不与老树茶相混。第四类是在距村一公里多的山上有新植茶园。黄草坝现存古茶树较多,以以寨、外寨等9个村民小组为主的古树茶都具有代表性。
【品质特征】黄草坝古树茶一直传承传统手工制作,从采摘到加工一系列制作工艺都采用了纯手炒、揉、晒的方法。黄草坝堪称“最甘甜的古树茶”,黄草坝茶茶汤橙黄透亮,油光可见。香气幽长,汤水柔甜,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汤质饱满,入口茶汤顺滑到好似含不住,忍不住想去咀嚼,伴随顺滑产生的甜韵在口中韵味悠长舒服。
【产茶历史】黄草坝,意为长满金黄草地的坝子。行经弯弯曲曲的山路,车子在山崖边驶过。黄草坝并不是想象中的坝子,而是在高高的青山上。这里居住着汉族、拉祜族、彝族。黄草坝是景谷有数百年的茶树栽培史,据董、杨氏家谱记载,先辈乾隆五年(1740)自恩乐搬迁至黄草坝,带来“南宋茶”栽种,先为自食,后逐渐开始制茶销售。在海拔2600多米的“大水缸”地,有树高18米,根围3.1米,枝部干径0.98米的古茶树数棵,有树高20米,幅宽16.5米,基部干径88厘米,树龄450多年,是迄今为止景谷县境内发现最大的野生古茶树。
【产业现状】黄草坝有耕地面积1967亩,人均有耕地2.66亩,粮食总产量541吨,人均有粮337公斤;林地面积2.1万亩。支柱产业主要有茶叶、烤烟、黑山羊、本地小黄牛和鸡猪等种养殖业。2019年在稳固提升2200余亩古茶园的基础上发展新茶园2400余亩,产值300余万元。截止目前,全村种植茶园4600亩,人均达6亩以上,实现茶产业100%覆盖。201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91万元,增长2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黄草坝村2019年古树干毛茶产量约30吨(其中春茶17吨左右),年产值约1395万元。黄草坝茶均价在465元/公斤,单株古树茶均价可达1200—1500元/公斤以上。
【交通食宿】黄草坝村距正兴镇有46公里,大部分是陡峭的山路,遇河无桥需涉水,从正兴镇出发需一个半多小时才能到达,是目前普洱茶区古茶园中交通最为艰难的一个古茶园。黄草坝村委会内设有酒店式住宿,可以向外来采茶的茶友们提供住宿,根据个人爱好,也可以到当地农户家体验农村生活,品尝农家美味。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