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喝白茶,会觉得清淡。淡在哪里?
汤色。
汤色上的清淡,会让内心想当然的觉得滋味也单调。
事实上呢?
恰恰相反。
品味白茶,一定要有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内心沉下来,用心去领略。这样会很容易的发现它的飘逸之处,香味袭来时如山间的氤氲白雾,触之喉舌又变成了出尘的仙女,等舌底鸣泉的感觉开始时,才是其不逊的亮点所在。
舌底鸣泉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顾名思义,就是泉水涌沸发出的轻微声响,同样,喝到好的白茶时也是有这种感觉的。
它不等同于生津感,它比生津感强烈得多,单纯的生津感是不能用来解释这一现象。那么这种就是较为理想的体验。
喝白茶时,一定不能用喝其它普洱大叶种晒青茶作为衡量的标准。
一个汤色上,一个是苦涩味程度上,各有千秋。
一个是男人们趋之若鹜拥争相拥护护的对象,一个是颇像专为女人而生的精神+物质的双重食粮。
但无论怎样,最后的标准都是相近似的,走差不大,我说的是口腔感受的程度,另外还有肠胃的直观反应。
不感冒的东西,一下去,肠胃是会有排斥的,这种因人而异,比如过敏体质的有爱姐感触就更深。那症状跟吃了毒药差不多。
此处略去,容后续。那么口腔里是什么滋味呢?
更直白。
学过评审的师兄们基本能达成一致共识;茶之滋味,允许你苦,也允许你涩,但你要化的快,不能裹着散不掉,不能挂着化不开。散不掉化不开这品质就拉低了。
这样的说法很奇怪,但很精粹,就好比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讲;你可以没有钱,也可以人长的不好看,但只要你对我好就行,但你万不能拈花惹草,不可以朝三暮四。
看起来标准挺低的,但后面是开出的条件才是核心。话说,容易不?
不容易。
条件都是考验人性的东西,不像茶。可茶也不简单,能做到后期想要的滋味,一个是原料,一个是制茶人的水平,原料是由土壤空气环境气候决定的,制茶水平也是人一点一滴经验的积累而成,还有其人的脾性、格局、初心,耐心、爱心,感同身受的能力等等太多太多……
所以,也不容易。
但我们大概需要什么样茶的品质,能容忍什么不能容忍什么,通过一个比喻,一下子就清楚了,那种鉴别的标准也一目了然。
再一个,你长的不好看,也没什么钱,但你对我好,那么别人眼里你再不堪,也是好的,这叫“适口为珍”。
白茶的评审环节是为数不多——不以汤色作为评审标准的茶,它更注重于独特的清香,还有后期丰富的转化。
就像是一个娇弱的女子,月光下沐浴的姑娘一般的恬淡羞涩。
内敛沉静,含苞待放…也许这才是白茶最真实的特性。
白茶还具有一定的疗愈功能。在秧塔,云南白药集团有专人驻扎,专门收集一定量的月光美人,以此来提取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的要求很苛刻,只能是秧塔的月光美人,其它地方的白茶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我在想,这会不会是一种迷信的炒作手段呢?
想想不对,炒作固然有,但地处海拔1800米处的月光白本有的滋味肯定不是盖的。
首先秧塔的植被是比较完整的,破坏性的植物入侵基本没有,早晚温差低,中午温度高,土质酥软,高海拔无污染气候等,这些都是决定当地茶品质的绝对因素。
另外当地人的觉悟是非常之高的。前些年对于欲进行桉树在当地种植行为的强烈抵制,也造就了如今茶区天人相应风景独好的美丽新面貌,也因此堪称茶区的清流之一。所以,许多知名企业能够入驻也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比较客观的考量与甄别标准的。
但也有避不开的东西,眼见许多年轮不可计量的古树茶的砍头行为,我深表诧异,我以为他们又要寻出一个“削低了好采摘”的理由给我听,但事实上还是这么一句话,以前我以为他们是懒惰、目光短浅,但他们另外告诉我比较深层次的原因之后,我只能表示惋惜。
不得不说,人是有命运一说的,茶也有命运,茶的命运在人身上维系,人是要吃饭的,靠山吃山,当人迫切想吃一顿饱饭时就会绞尽脑汁,尽可能使利益最大化。
当年茶农砍茶树也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多采芽头,多卖钱,吃饱饭。因为当时芽头贵啊,市场收购价也贵。把茶树拦腰截断,这样面就大了,芽头也多,最主要好采,省时省力省技术,皆大欢喜。现在再看,后遗症挺大的。
看起来当时我们的逻辑又挺对。是,谁也不想把后代的饭也吃了。但问题祖宗都活不下去了,又哪有什么后代?这是目前各行业的现状。饮鸩止渴,暂时止了渴就行,哪管后面那么多。
那么类似于这种吃后代饭的事,还有不?
有。
古树大白茶的园子里我见挺大棵的香樟树,离地两巴掌的位置被人生生削了一圈皮,那突兀就跟给每个大香樟树做了次包皮环切手术一样。
目的呢?
让他们死。
香樟树的生命力极顽强,要好几年才会死去,类似绞杀很像凌迟处死。
茶农的想法是:香樟树树冠很大,罩在植株较小的茶树上时,芽不肯发,树不肯长…
但香樟树也不是一无是处,一来按植物多样性来说,它也贡献了绵薄之力,再一个它的独特处是它们生长的地方,虫害就少,也能起到驱虫的作用。另外,我发现植物混杂多发的地方,墒情也很好,唯一不足,茶量上不去,但滋味绝对丰富。
我能想象茶农为了多赚银子,把一切物种都摒弃,只留下挂着银子的茶树。但挂着银子的茶树,最终寂寞的死去,人是否又重新变得两手空空?
这种现象以前很多,现在也有,但不多。大部分茶农不仅不会这样,反而进行了许多抢救式措施,这让人很欣慰,不让“抽水机”似的桉树进来,就是绝对的明智之举。
我见有闯荡了几年社会的当地青年回来,一转身像模像样的,很有见底的跟我说,我的古茶园有三分二的茶,就有三分一的其它植被。我随他去一看,果真如此。但他旁边有的就不是了。他告诉我,以前这片都是,现在只有我的才有这种了。
我问,那不是收入锐减?
他说,不见得。未来市场的情况肯定是滋味高扬的优先,这个才是核心竞争力。真实的情况是:有的货积压不动,有的货游刃有余。但再补救肯定来不及,什么都不会是一日之功就能完成。
我说,那你不是要寂寞上很多年?
他说,不会。有道心的人不会寂寞。与大自然打交道,要讲究规则。
我想起来“随缘自在”几个字,随缘就自在了,攀缘就会很痛苦。可说着特别容易,做起来挺难。没吃饱饭时本身就不自在,哪里还能随缘。但不随缘就更不自在了。或者现在自在一会儿,后续加倍痛苦,或者一直都没有自在。
寨子里有一棵很大的酸包树,他们兴奋的告诉我,那个酸包树的芽头用来煮老腊肉特别过瘾,上个月还有,这几天没有了,若有真要弄些给你尝尝,他们说酸包树是寄生的,也叫寄生树。
我表示诧异:寄生树会长这么大?
他们告诉我说,以前是个红毛树,鸟来了,带来了酸包树的种子在红毛树里,结果酸包树成功绞杀寄生的母体,取而代之。易武中聘号始创于公元1887年,是易武正山传统百年老字号,遵循“以德制茶、表里如一”的理念,在复杂多变的今天仍然坚持古法制茶,传承清朝贡茶老字号的文化精髓,发扬其表里如一的制茶精神,遵循普洱精品制作工艺,潜心打造品质优秀,脉络清晰,永世留香的易武普洱茶。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