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归是临翔区邦东乡大雪山下一个不起眼的傣族村落,近几年却因当地顶级的野生古茶林和栽培型古茶园而声名鹊起。“头顶大雪山,脚踏澜沧江”是邦东乡的真实写照,这里方圆十几个村寨的傣族和彝族、布朗族、拉祜族世代以种茶为生。
然而在10年前,这里的茶农并不富裕。昔归人虽有种茶的传统,多数人家都有大树茶、藤条茶,但只供自己食用,市场行情更是贵一年贱一年,茶好无人问。茶叶不值钱,好多人家关门闭户外出经商打工,任凭茶叶自行放老。“那时候,外出做生意或打工比种茶强多了。一年下来,全家两个劳力只能挣四五万元,抵得七八十亩茶园收入。”曾丢下茶园到江对面外县经营饭店的王枝良,如今返乡创业已是昔归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坦言:“挣钱才是硬道理,现在交通便利,茶叶值钱,邦东茶已走出大山,香飘海内外,种茶人纷纷返回来抢着经营茶叶,茶叶变成了‘金叶子’,带来了火红的好日子。”
特别是现在茶农成立合作社,“抱团”闯市场,合力铸品牌,走上“私人订制”的路子,走出 “倍增”的身价。来自广东的茶商林建平正和来自福建、甘肃的几个茶商在古茶厂会客室里一边品茶一边和合作社销售人员商谈晒青茶价格,最终以每公斤6千元成交。林建平告诉我们:“昔归晒青春茶,白毫显露,清香而回甘,品质优越,口味醇正,是茶之珍品。我们年年都来订制采购。”古茶厂负责人郝金建是个27岁的年轻人,他说:“去年我生产加工了1吨多,全被外地客商买去。价格在每公斤5千元至8千元,茶商们上门来争购,供不应求,茶叶销售火爆,既让茶农增收,也让外地多家茶企销售邦东茶获利颇高,今年各地的茶商更是蜂涌而至,乡上3家大宾馆爆满,连农家乐旅店也住满了茶商。茶叶成为昔归人的脱贫茶,小康茶。”
近年来,邦东乡确立走“茶树品种良种化,茶园建设生态化,基地管理无害化,茶叶加工卫生化,茶叶产品标准化”的发展思路,以建设“古茶之乡”为抓手,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基地建设,把茶叶种植作为全乡脱贫攻坚的支柱“造血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干群唱响了“茶业脱贫歌”。
全力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茶苗、技术培训,加大产业基地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挥能人引领作用,全力打造“沿江绿色生态优质的茶叶基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休闲观光大茶园。”引进龙头企业对昔归古茶树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形成多级支撑的新格局,加强茶叶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水平,加快发展茶叶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以村组为单位,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彻底改变“小、散、弱”的局面,形成以规模化种植为主,零星种植为辅,以茶农自愿种植,自主投入为基础,财政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
如今,邦东乡已呈现党建引领,多部门合力扶持的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注册成立了“云上邦东”村级集体茶叶品牌,设计、包装、开发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茶产品,切实保障建挡立卡贫困户家家有茶业增收,以国际“雨林联盟”认证为标准,累计建成有机生态茶园5万亩,乡、村党员干部包村包组包户,把产业脱贫措施落实到户到地块,使邦东茶叶成为促进贫困村寨精准脱贫奔小康的主导特色产业,走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富民之路。
茶山变金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基地建设彰显出强大的经济、社会、生态复合型效益。2016年,全乡产茶叶达405.6万担,实现茶业收入2.6亿元,户均达69563元。“以前单一种粮食,这‘穷帽子’一直甩不掉。近几年来,上级大力扶持种茶叶,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我家去年大树茶收入22万元,今年价格更好,预计还可以增收10 多万元。”昔归村46岁的傣族茶农刀正红算起今年的增收账眉飞色舞,“以前是守着‘金山’穷熬着,如今是唱着‘茶歌’奔小康。”
陈财,普洱茶新锐制茶工程师,1987年03月出生,云南澜沧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术员、审评员、技术科长、总工程师,拥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经验. 关于普洱茶,你想知道的,这里都知道 .能为你提供专业、快捷的1对1解答,朋友圈每天都更新发生在云南有趣的故事 ,采茶做茶及普洱茶全部干货知识!只想把真正的好茶给爱茶懂茶的人!添加微信:435121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