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饮茶,在传说中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数千年来,茶与中国人在这片热土上萌动成长、结出果实、代代传承,铭刻了日月的痕迹,也见证了岁月的更迭。
然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当古老的“茶”,遇到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后,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与割裂感。
你能想象吗?
在不夜城的灯红酒绿之中,在人群的一片喧闹和叫嚷里,在摩登都市的高楼大厦上,你随手斟的那杯茶,竟然来自于中国偏远处的那些你从未触及的大山之中。
一个个采茶人,用一双双被茶汁浸染到发黑的手,在笼罩着湿冷雾气的高山,从茶树上采摘着最新鲜的茶叶,再装进半人高的茶篓里一步步背下山,等待着远处大山外的茶商驱车赶来。
茶商穿过蜿蜒的山路,在扬起的尘土和引擎的呼啸声中,把鲜叶运往工厂,加工、包装、上架,最终成为了你杯里的茶汤和嘴里的回香。
茶叶,是从大山里走出来了。
但许多采茶人,在贫穷的阻隔下,却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这片大山。
他们的身前,是一望无际的茶山,他们的身后,是一辈子的留守和等待。
高佑菊是湖北恩施一个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的采茶老人。
恩施是中国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原产地。这里大面积隆起成山,海拔落差大,穷崖绝谷,沉积形成很多山间河谷断陷盆地,当地人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说,地势险峻、道路阻隔可见一斑。
这最终导致的,就是当地的茶叶和其他农作物都被困在了大山里。村民们往往缺乏经济来源,在过去,高奶奶所在的一整个村子都没有两间像样的房子。
回忆过去,高奶奶说道:“我从40年前开始种茶,这个茶叶以前才卖两三毛钱一斤,路不好,(茶商)还没法上山来收,我得一个人背一大篓茶下山,走出村子才能卖几毛到几块钱。以前真的太苦了。”
好在几年前,政府给村里修了公路,并积极扶持茶产业的发展,恩施大山里的茶逐渐走了出去,高奶奶也借着采茶收入的增长慢慢养大了两个儿子。
但天有不测风云,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水让高佑菊家再次陷入了困境。
来势汹汹的疫情让当地采茶的时间整整往后推了一个月,高奶奶的收入减了不少;好不容易捱过了春天,50年不遇的洪水又让她种植的土豆全部烂在了地里。丈夫身体不好,近年来家里全靠高奶奶一人勉力支撑,而现在更是雪上加霜。
被大山、疫情和洪水阻隔的,还有高佑菊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他们已经半年未见,生活的挑战以及对孩子的思念,已经让她心急如焚……
而在距离恩施1319公里的福建政和县,今年79岁的卓茂招比高佑菊更习惯于生活的困难与等待。
福建,是很多人眼中的沿海富庶之地。然而,在闽北地区,却有着连绵不尽的大山。
在政和深山的一个百年古村,卓氏一族世代居住在这里以务农为生。卓大爷从1980年代就开始带领村里人开荒、种茶,当时正值壮年的他想法很简单:种土豆和水稻赚不了大钱,山里生态好,种出来的白茶清甜可口,采茶拿去售卖,自然也会获得更好的收入。
但“创业”不易,一番辛勤劳作后,卓大爷等来的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一盆冷水。
村民不懂技术,茶叶的管理标准和采摘标准粗放,无法满足茶叶收购商的要求。结果这里的白茶价格常年在几毛钱一斤浮动,现实浇灭了所有村民的热情。
不仅没人种茶了,年轻人也没有了指望,开始离开村庄,寻找营生。包括卓大爷五个儿女在内的一大批年轻人纷纷离开政和,选择了在外谋生。
卓大爷回忆说:“村子人最少时,从500多户减少到不到30户,收入全部加起来也只有七八万”。
福建老一辈人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尽管思念儿女,但卓大爷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守茶山。年迈的身体,蜿蜒的山路,辛苦的劳作,微薄的收入,都没有让他放弃。
但年轻劳力的流失加剧了贫困——就在几年前,这里最低等级的茶叶价格还只有3毛5一斤。
2012年,这样的局面发生了变化。
在县政府的鼓励下,一批政和青年开始返乡创业。其中,就包括了卓大爷的同村后生卓建华,学有所长的他手把手地教村民管理茶园,教他们用统一的标准采摘,并承诺用高价收购。
很快,荒野茶园重新抽出了新芽,卓大爷等留守的村民们可以提供品质上好的鲜叶。现在卓大爷夫妻俩仅靠采茶,一年就能有两三万元的的收入,已经比以前好了太多。
但卓大爷心里还有个念想,他深知当地白茶品质好,有不错的前景,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同村卓氏的孩子们都能回到家乡,把白茶产业做起来,重振这个百年古村的繁荣。
来自贵州湄潭县的张国芬,体会到茶叶带来的改变,也许比卓大爷还要多。
湄潭位于云贵高原,海拔在千米以上,高而险的地势阻碍了当地发展。20年前,正值青春年华的张大姐从更深处的山里嫁到了湄潭县,她和丈夫一家仅仅靠着三亩薄田维持生活。
那一年的湄潭,还没有像样的公路,从湄潭县城到遵义市,要花半天的时间,农民与县城外的世界几乎隔绝。张大姐家劳作一年种出的粮食,除了留下一些口粮,剩下的也无法卖到山外,只能在当地以几毛钱一斤的价格贱卖。
如果说只有小两口尚且还能生活,但随着孩子的出生、父母的年迈,仅靠务农的收入实在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不得已,新婚不久,张大姐的丈夫就踏上崎岖的山路,到外面打工。这一走就是好多年。自此,家中便只留下张大姐、老迈的母亲还有年幼的儿子。
缺乏壮年劳动力,张大姐一家三代都得下地做活。在劳累的间歇,三代人常常眺望着大山外的世界,思念着山那边的儿子、丈夫、父亲,但贫困,却成了他们无法逾越的一座大山。
好在十多年前,为大力发展以茶为支柱的产业经济,在县政府的鼓励下,整个村子都开始踊跃投入到茶叶种植中,张大姐也把自己的田地全部改种成茶。除了照料自己的三亩茶园外,为了能有更多的收入,勤劳的张大姐还受雇给其他的村民采摘茶叶,每天从早上六点出门,直到晚上天黑才回到家中。
这片叶子没有辜负这家留守的三代人的希望,在十年时间里,湄潭茶叶的价格翻了几倍。县里修起了公路,而湄潭到遵义也开通了直达的班车,过去的半天路程缩短到仅需要一个多小时,更多的茶企开始进到村里采购鲜叶。
说起这个,张大姐喜上心头:“今年,有一家叫小罐茶的企业来收购了我们的茶叶,我们的收入又长了一截!”
虽然直到现在,张大姐的丈夫依然在外打工,但张大姐已经感到知足:生活变好了,自己91岁的母亲身体健康,20岁的儿子也在身边,不用像父辈那样离乡打工,也能过得不错。
她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如果我们湄潭茶能像其他茶叶那么有名,让我们脱贫后日子再上一个台阶,我丈夫一定会回来,儿子以后也会做茶,我相信一家团聚的日子不会远了!”
茶叶不仅给了留守茶山的人希望,还给了更多人光明的未来。
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脉,全境皆山。土家族人尹化全和这片大山打了一辈子交道。
山里的天气多云多雾,难见天光,而与外界接触交流也困难重重。但在二十多年前,年轻的尹化全相信,大山外的生活,一定更丰富更精彩。
当年,尹大哥和所有五峰土家族青年一样,很早就结婚成家,日复一日,土里刨食。漫长劳动中的一抹亮色,就是他有了一个“小棉袄”。
尽管自己从来没有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但尹大哥想得很长远,种地的日子太苦了,他不能让女儿也永远地困在大山,长大、嫁人……重复着老一辈人的路。他有着说不出的焦虑,但心里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让孩子读好书,上好学,将来有一个更好的人生。
过去,尹大哥照料着自家十亩农田,然而山地多砾壤,耕地格外辛苦,收成却难尽人意,甚至谈不上供女儿读书。尹大哥对着土地琢磨良久,终于做出了决定:他要将庄稼改成茶,用这片赖以维生的土地搏一条出路。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五峰的水土天然适宜茶叶,当地甚至有许多自然野生的老茶树。尹大哥夫妻俩在深山找回这些茶树的茶籽,播种在田里,很快,种子发了芽、长了叶。
在不断的摸索学习下,尹大哥把茶园照料得越来越好。在政府的支持下,伴随着市场壮大,五峰茶叶的价格也在15年内翻了三倍。
靠着采茶的收入,尹大哥一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有起色。最让他欣慰的是,自幼懂事、学习刻苦的女儿,不仅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还成为村里的第一个研究生。
至今,尹大哥还记得年轻时对大山外世界的想象。随着五峰茶产业的欣欣向荣,更大的世界,正在向茶山青年们张开怀抱。
每一个留守茶山的采茶人,心里都有一份默默的等待。
留守住的,是一片茶山,也是一种记忆与执着;等待着的,是一些牵挂的人,更是一份在更好的未来相聚的憧憬。来自不同地方的茶农,留守和等待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份同样的心愿,从山里到山外,绕着茂密的茶山绵延千里,遥远又亲切。
从恩施老人独自坚守茶山,到政和茶村后辈的回归;从湄潭三代人选择与茶奋斗,再到五峰茶山青年对未来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一个个故事,勾勒出的,正是茶区向前蓬勃发展的脉络,让少有所养、中有所为、老有所依,这一段段茶区脱贫发展的美好经历,正在上演。
但脱贫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认识到,我国有4579万亩茶园、上千个产茶县、近六千万茶农。在一定意义上,除了那些经典名茶,还有很多地方茶叶市场认知度不高,尚未走出认知与品牌的“大山”;还有很多茶农因好茶无名、收入微薄,还未领略过市场经济的奇妙世界……
为帮一叶好茶走出大山,助一方茶农迈入小康,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人民网·人民健康、以及现代派中国茶品牌小罐茶共同发起的“振兴中国好茶公益助农行动”,通过对来自贫困茶区的好茶进行公益帮扶,扶持茶产业发展,以期帮助茶农提升生活水平、过上幸福日子。
今年年初,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指导下,小罐茶就已率先在茶行业开启“公益扶贫茶”项目。经过前期考察、开发,小罐茶联合湄潭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恩施市、政和县四地政府,甄选出遵义红茶、五峰绿茶、恩施玉露、政和白茶四款地方好茶,作为“振兴中国好茶公益助农行动”首批好茶进行持续帮扶。
行动中,小罐茶通过推出“特别情益”系列公益茶产品,在原料环节直接为当地茶农增收,并为地方好茶提升产品标准;
在全国范围内为地方好茶开拓销售渠道,帮助好茶走出大山,迈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借助“振兴中国好茶公益助农行动”协会、媒体、企业三方的力量,对地方好茶进行公益推广,提升消费者对当地茶叶与茶农的关注度;
消费者每购买一份“特别情益”系列公益茶产品,小罐茶还将捐赠25元的产品利润给欠发达茶区,用于帮助当地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助产、助销、助推广、可持续四大模式,助力好茶振兴、茶农致富。
所以我们能看到,在恩施疫情和洪水重创了农业的情况下,小罐茶为恩施助销茶叶,还通过直播把当地特产的硒土豆推广到全国,高佑菊等茶农对生活仍然抱有期待;
在湄潭,小罐茶通过对遵义红茶的深度开发,把一罐罐茶叶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单单在原料这一项就帮助茶农增收约40万元,并且打通了采购渠道,除了张国芬一家,后续还会有更多的茶农受益其中;
在政和和五峰,小罐茶利用自身品牌影响力,将政和白茶和五峰绿茶从本省市场推向了全国,未来将有更多消费者了解、品尝到这些来自大山的好茶,也会有更多像卓茂招、尹化全一样的茶农能过得更好,他们的后代也能拥有对人生的更多选择。
茶农尹大哥说:“四十多年来,从来没有哪个时候,比现在更让我盼着未来的好日子”。
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指引下,在企业、茶农的共同努力下,恩施、政和、湄潭、五峰等贫困地区纷纷“脱贫摘帽”,勤奋和汗水在太阳下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当留下的人不再迷茫,当守候的人更有希望,当远行的人为了梦想,这一段段发生在小小茶叶身上的故事,正用茶区脱贫、迈进小康的鲜活影像,诠释着中国梦的奋进与昂扬。
也许贫困阻隔的山那边,还有茶农感叹生活多艰,被生活压弯背脊,生于大山最后又回归于大山;但我们相信,在社会各方力量的帮助之下,会有越来越多的茶农靠着一片片茶叶改变自己甚至下一代的命运,那些留守茶山的人们,生活终将会像那翠嫩的茶叶一样,散发出耀眼的生机和光彩,他们的等待,是等待着更好的明天。
陈财,普洱茶新锐制茶工程师,1987年03月出生,云南澜沧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术员、审评员、技术科长、总工程师,拥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经验,交流探讨。欢迎关注陈老师【微信: 435121 】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