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们听到三叉箐这个名字的时候,询问过当地人,此名何由?他们告之是小溪流。并绘声绘色的描述,那一带有几条溪水,分成三支,汇聚延绵,因此得名。于是我也不求甚解,一直向往着那传说中的水流。
第一次探访三叉箐时,是当地人带路,他在前面拿着把柴刀开路,如履平地,气定神闲,我却在后面呼哧带喘,心浮气躁〜〜〜我要看的茶树呢?!!闷在亚热带雨林的湿热环境里,汗如雨下。
衣服这一面贴着皮肤,另一面上是沿路蹭在身上的枝叶虫蚁,还有那些想借助他力传播繁殖的小针小刺。这些小东西往往具有穿过衣服的能耐,扎得人真是又痒又痛,回去肯定还得发一身包。
等到终于看到茶树的时候,我感觉眼前的这四五六棵树,根本安慰不了我!那天阿伯看天色不早、而我也是血库告急的模样,于是建议折而回返。我还不知深浅地问,三叉箐的水呢?“如果要下到有水的地方,你今天走不回去了!”
念念不忘三叉箐,当地人口中那三叉而分的小溪流从此种在心里,每隔几天就要发一棵新芽出来。于是我们重新规划,要从另一个山头进入这片地界。先吉普车、后摩托车的标配行程之后便是又一次徒步进山。
这一次有备而来,一早出发,背着午餐,一鼓作气。野生茶树长得任性,一路上只会稀稀拉拉的偶有几棵,没有人工培育的痕迹。想象几百年前的鸟儿衔着茶果,可能原准备回窝喂养小雏,却不小心掉在了这里。春来秋去,长成小树,而后有茶果掉落,又恰巧长成长大,周围才能多几个陪伴。
这一路,虽然辛苦漫长,但每每劳累疲备时就有漂亮的茶树给我们打气。有的参天而立,有的一木十株。
野生茶树能长高长大,能在密林中争夺阳光,必须一股作气,努力向上,枝干须挺得笔直,没盖过周围树木前不能分叉。所以在这采茶就像练轻功一样,因为往往没有什么落脚之处。遇到幸运的情况:旁边有棵小些的树,可以爬上去够得着这边的茶树。而更多情况是创造条件,砍来根竹子,斜搭在某个枝头上,寻找一个合适的坡度,然后沿着这个竹杆往上走,立在半空采茶。
折返时,有一段路面稍宽,当地人说这一段是曾经的茶马古道。是呵,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茶马古道遗迹大多只是当时的一个个站点,而更多时候,那些马帮曾经走的,就是这种湮入荒林的路。在这条路线途中会下到某处山谷,沁出一条窄窄小小的山水,我一直理解为那是三叉箐的某一条支流,是三叉其一。从那次之后,我们每年还都来走一至两次,为了确认这一片整体环境没有太大变化,茶叶品质没有下降。
此后不久,我们在寻山问茶时听人说起有一片好茶源,问起名字,又是三叉箐。我在想,三叉箐有三,我可算是从第三处进入她的领地了,这算是三顾三叉箐了吧。这一次的经历果然没让我失望,还未看到茶树,便先遇到溪流,比之前见到的水流都要大,简直是清澈又清香的清泉一脉,让我为之一振。
而茶树又全长在当阳山坡,有模有样,枝叶肥大,根茎饱满。我兴奋得爬上枝头采茶,大有终于三叉收集之感。
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应该是取自书本,还是取之经验呢?等到我头脑中三叉箐已然成形,翻查“箐”字,结果发现如下:
《康熙字典》的解释是:竹名,竹之细者笎箐之流也。
请忘掉我从开始一直告诉你们的吧!箐,不是小溪流。箐是一路上随处可见的竹林、是满地湿滑的竹叶、是可以沿途挖回家作菜的苦笋甜笋。山谷,小竹,大竹林,她都有,这三条路线所到达的三叉箐,原来就是这个她!
陈财,普洱茶新锐制茶工程师,1987年03月出生,云南澜沧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术员、审评员、技术科长、总工程师,拥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经验. 关于普洱茶,你想知道的,这里都知道 .能为你提供专业、快捷的1对1解答,朋友圈每天都更新发生在云南有趣的故事 ,采茶做茶及普洱茶全部干货知识!只想把真正的好茶给爱茶懂茶的人!添加微信:435121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