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将建设生态州写进自治条例,今年又提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生态的"四保"理念,并在抓紧实施一项名为《西双版纳生态立州战略行动方案》的全民行动计划,争取用7年时间达到建设国家级生态州各项指标,让受到威胁的热带雨林得到更好的保护。
西双版纳拥有北回归线沙漠带上保护完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是关系到国际生态安全的敏感地区和全球25个优先重点保护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几十年来,为了保护热带雨林,西双版纳采取了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村寨搬迁、扶持社区发展、宣传教育和科研合作等多种举措,已有自然保护区402.5万亩,占全州面积的18%左右。然而,在世界热带地区热带森林面积大幅锐减的同时,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现实威胁。
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松海告诉记者,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当前雨林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激烈,保护区森林孤岛化倾向严重、以橡胶为主的大面积经济作物种植挤占雨林空间等。
野生动物数量的增加给当地群众造成相当大的危害,补偿经费不足10%,尤其是人与亚洲象的冲突。1993年共发生野生动物危害案例645起,肇事的野生动物包括亚洲象、熊、豹、马鹿等,而到了2003年,野生动物危害案件达4098起。1991年至2006年间,当地居民132人在野生动物肇事中伤亡。
同时,保护区里面的森林得到有效保护,但外边的森林在退化,保护区像孤立的森林岛屿散布在大面积农业景观中,物种种群交流受到阻碍,受周边农业活动影响较大。当地居民处于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为了带来经济效益的橡胶种植以及不规范的采集和种植林下产品,都对雨林造成威胁。
西双版纳州委书记江普生说:"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但全州作为一个风景名胜区来讲,当前需要更大范围内的更多群众参与保护。"
《行动方案》提出,全州各机关、学校、社区、乡村、企业树立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的目标,建立循环型的生态经济体系、文明型的生态文化体系、节约型的资源保障体系、友好型的环境保护体系、和谐型的人居环境体系和保障型的政策制度体系。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钱洁认为,在建设生态州的过程中,当地群众转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与管理部门一起,成为这片动植物王国的守护者,实际上就是一个大范围内的"社区共管"模式。
据了解,在西双版纳的保护区及周边居住着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世居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热带森林及其动植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识别、利用和保护森林的过程中,已有传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比如傣族认为"有山才有林,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并通过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角人工栽种生长快、热值高的树木作为薪炭林,从而减少烧柴给森林带来的压力。
然而,近些年来,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群众更多地去种植橡胶林。"人家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而我们守着这么好的资源,却依然贫穷。我们这些老百姓在世界的关注下去守护雨林,却又得到了什么?如果农业活动也威胁雨林,橡胶树也不能种,我们怎么发展?"景洪市大勐龙镇路拉村委会49岁的拉祜族村民扎托说。
西双版纳州林业局副局长李忠清认为,加强民族乡土生态保护理念的研究和整理,加大各民族传统生态理念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也成为建设生态州的一个重要部分。
"如果想让群众做到完全主动,必须解决好保护的生态补偿问题。生态补偿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给野生动物肇事蒙受损失的社区群众应有的经济补偿,二是给保护热带雨林的集体和社区群众适当的经济补偿,三是让群众在生态保护中本身就可以获得经济利益。"
"只有在保护中求发展,才能通过发展更好地保护,"江普生说,"优化人居生活环境,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喝上更加清洁的水,呼吸上更加干净的空气,吃上更加放心的食品。"
目前,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已经使景区周边的社区居民直接受益。以野象谷景区为例,景区直接就业岗位800多个,一半以上是当地居民。景区及周边的餐厅每天接待近2000名游客就餐,年综合收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从而大大带动了当地种植业、养殖业、餐饮业、住宿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陈财,普洱茶新锐制茶工程师,1987年03月出生,云南澜沧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术员、审评员、技术科长、总工程师,拥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经验,交流探讨。欢迎关注陈老师【微信: 435121 】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