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老班章村
一群人,因茶而富;一座山,因茶而名;一座城,因茶而兴。
茶在房前屋后,茶在云山雾罩中;茶在每天喝的水杯里,茶在贺新房的祭品里;茶在生活中,茶在信仰里。茶,无所不在,这就是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勐海。
茶一直是勐海最古老的支柱性产业,传承千年,生生不息,深深地融入了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里。进入新世纪以来,勐海县委、县政府挖掘茶文化资源,拓展普洱茶产业链,把古茶树资源、普洱茶和民族茶文化资源与旅游有机结合,开拓思路,积极探索,着力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今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勐海县“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牌匾。
2004年,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州百年以上的古茶园总面积为8.5万多亩,其中勐海县面积为5万多亩,多数树龄在200至500年间,少部分达600年以上;茶树品种有云南大叶茶勐海种、滇缅种、大理种等6个种属,是世界上迄今保存古茶园面积最大、茶树品种最多的古茶区。
2014年,全县茶园面积达51.1646万亩,毛茶总产量2.2483万吨,成品茶总产量2.8664万吨,工农业总产值48.8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1.8482亿元的60%。按20万茶农计,茶农来自茶叶年人均收入4750元。上缴茶叶税收32525万元,同比增加13594万元,占全县税费总收入89035万元的36.5%。
图为:布朗族祭茶
茶树资源博物馆
勐海县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核心区域和普洱茶的发祥地之一,全县各个山区均有古茶树分布。“山山有茶树,寨寨茶飘香”,这是对勐海县各古茶山的真实写照,境内布朗山、贺开、南糯山、帕沙、勐宋、章朗、曼糯都有古树茶。勐海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古茶山海拔均在1200米至1600米之间,最高的勐宋滑竹梁子古茶园海拔达1800米。属亚热带高原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露重雾浓,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8℃;河流纵横交错,属澜沧江水系;土壤为花岗岩母质发育而成的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植被茂盛,空气湿度大,动植物适生范围广,正好满足了茶树生长发育对自然环境的要求。得天独厚的“高海拔低纬度”地理和气候环境,蕴育出了天生丽质,形、汤、香、味、底要素俱佳的勐海大叶种茶,均为普洱茶的上好原料。2004年,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州百年以上的古茶园总面积为8.5万多亩,其中勐海县面积为5万多亩,多数树龄在200至500年间,少部分达600年以上,遍布境内的古茶园是茶叶发展历史的“活化石”;茶树品种有云南大叶茶勐海种、滇缅种、大理种等6个种属,是世界上迄今保存古茶园面积最大、茶树品种最多的古茶区,被业内称为“世界茶树王之乡”、“世界茶树资源博物馆”。古茶园里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树,有部分野生型古茶树和近缘植物,是先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厚重而珍贵的财富。
布朗族是勐海县的土著居民,布朗山乡是中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凡是布朗族居住地都是古茶树丰富地。布朗山古茶园总面积约1.5万亩,布朗山古茶区与贺开古茶区相邻,主要分布在班章村委会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新竜村委会曼新竜等村寨。贺开,位于勐混镇境内,贺开古茶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邦盆老寨、曼迈、曼囡等拉祜族村寨,面积1.7万多亩,是西双版纳州境内连片面积最大、最具观赏价值的古茶园,被誉为茶林中的“国家公园”。古朴的拉祜族村寨分散于山林之中,在这片古老茶园里书写一代又一代的童话色彩。曼弄新寨是贺开古茶山中最具代表性的茶林村,茶树在寨子里,人群在茶树中,形成独特的人与茶相依相惜的景致。贺开的古茶品质与布朗山的接近。南糯山古茶区位于格朗和乡东面,隔流沙河与勐宋茶山相望。南糯山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常年云雾笼罩,是个神秘的茶区。古茶树面积1.2万亩,主要分布在半坡老寨,大都树龄在200年至500年,是云南省面积较大的古茶区之一,也是云南省机械制茶的发祥地。帕沙古茶区位于格朗和乡,帕沙是哈尼族集居地,西部与勐混镇贺开古茶区交界。区域内都是树龄在500年至800年的古茶树,树直径都在30厘米以上,围径90厘米左右,最粗的茶树需要4个人才能合抱。资料表明,帕沙古茶树园面积大约有5650亩,其中2987亩属年份在500年以上的古茶树园。帕沙老寨生长着一棵高2.1米的老茶树,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西定乡巴达不光有1700年野生古茶树群落,还现存大量栽培型古茶树,主要分布在章朗村、曼迈村附近,面积1000多亩,被称为章朗古茶区。章朗村景致迷人,分新寨老寨两地,是西双版纳州内最大的布朗族古村寨,已有1400多年历史。勐宋古茶区面积5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那卡等村寨。勐宋古茶区内有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5米,是西双版纳州境内最高的山峰,山坡四周分布着大量成片的古茶树群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直径达1.8米,高约30米。勐宋古茶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卡古茶,面积300多亩。那卡古茶叶片较小,像中、小叶茶,香气悠长,有兰花韵味,那卡竹筒茶兰香中带有竹香,韵味独特,唯那卡独有。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于世,每年都要进贡车里(今景洪市)宣慰。据说缅甸王也曾喝过那卡竹筒茶。曼糯古茶区位于勐往乡,古茶园与其他地区的茶园略有不同,超过百年的古茶树散布在蕨类丛生的绿野之上,面积超过1000亩。这些茶树高度在3米至5米。据了解,曼糯古茶园曾经历了一次惨痛损毁,成林连片的少,茶树分散,但从现存面积来看,鼎盛时茶园面积至少在5000亩以上。
每座古茶山茶叶各有独特品质风格,老班章茶乔木茶以香高味酽、茶气重而驰名,尽显“王者风范”,外形匀整、叶芽肥壮、白毫显著、色泽墨绿油亮;茶汤金黄、清澈透亮;花蜜香型、兰香明显,杯底香高持久;滋味纯厚、浓酽甘爽、口感饱满、茶气刚劲、荡气回肠;叶底叶面柔韧厚实,色泽均匀、白毫显露,故而被誉为“霸气”十足的极品茶。贺开古茶山乔木古树茶:叶芽肥硕、白毫显露,茶汤黄绿透亮,香气醇厚、有微兰香,杯底留香绵长,滋味稍带苦涩、鲜爽饱满、回甘持久,叶底柔韧、色泽均匀。南糯山古乔木茶:外形匀整、叶芽较肥、白毫显露,茶汤黄绿明亮,清香馥郁,滋味略带涩味、鲜爽回甘、茶气稍弱,叶底柔韧、色泽均匀。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各具特色的茶留予茶友各自悉心品鉴。
图为:哈尼族祭茶
经年沉淀 岁月茶香
勐混镇曼列村因实施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得益于采摘管理初制技术的提升,仅1年时间,晒青毛茶价格比以前提高了2—3倍;又是一年春茶萌芽时,来自北京的爱茶人清水又住进了老班章村民六大家,他们因茶而结缘,清水和六大一家人一起采茶、炒茶,然后把茶叶带回北京与朋友分享,亲自踏上老班章的土地是他朋友圈里很多人的梦想,每年到老班章小住已经成为他的习惯;近年来的3月中旬至5月中旬,勐海县城总会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地客商、爱茶人士涌进勐海县城,长期驻扎勐海,踏着泥泞来往于茶山与县城之间,守着一片茶园,守着一棵茶树,只为魂牵梦绕的“勐海味”茶。
茶叶和普洱茶是勐海县最古老而又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勐海县各族群众种茶、制茶、用茶、贸茶的历史悠久,始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清民。唐代·樊绰的《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所说“银生城”,即今普洱市景东县,是当时南诏六节度之一银生节度的所在地,管辖范围包括今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区,而产茶的“界诸山”就是西双版纳、普洱境内各大茶山。当时西双版纳称“茫乃道”或“茫部”,居住的民族“茫乃”即傣族先民,“濮人”、“濮满”就是今布朗族的先民,即史学和茶学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种茶的先民之一。
勐海普洱茶产品通过滇藏茶马古道销往西藏,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由于连年战乱和匪患严重,到清朝末年,普洱茶加工销售中心逐步南移到勐海。清光绪末年(1908年),石屏张棠阶兄弟三人到勐海创恒春号茶庄;民国10(公元1921年)自勐海经缅甸、印度到西藏的运输线路开通之后,勐海传统普洱茶迅速发展。勐海大叶种茶制作的传统普洱茶,滋味酽厚,香高耐泡,很适合游牧民族藏族的口味,深受藏族同胞偏爱,因此有“藏人非车(里)佛(海)茶不过瘾”之说。据《佛海茶业概况》(1939年)记载,到1936年,勐海的茶庄、茶坊有:洪记、可以兴、恒盛公、掸民合作社、云生祥、恒春、普信、时利和、复兴、来复、利利、富源、悦和、新民、华侨等,共发展到20多家,当年生产普洱茶3万多担,其中出口的“圆茶”、“砖茶”、“紧茶”及“散茶”等普洱茶1.65万担,产量最大的洪记茶庄为4000担,其次是可以兴2000担、恒盛公1700担,由佛海打洛关和经孟连中缅边境出口,销地遍暹罗、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及中国西藏等各地。“内中以‘紧茶’为大宗,以西藏之销量为最大。”文章说:“佛海产茶数量,在近今十二版纳各县区,为数最多,堪首屈一指。同时东有车里供给,西有南峤供给,北有宁江供给。自制造厂商纷纷移佛海设厂,加以输出便利关系,于是佛海一地,俨然成为十二版纳之茶业中心。素以出产普洱茶叶著名的六大茶山,以越南关税壁垒之森严,及运输上种种之不便,反瞪乎后矣。”据李拂一老先生回忆,由滇藏茶马古道驮运销往西藏,全程需100天,改由缅甸走海路经印度再到西藏,仅需35天。茶号茶庄承载了昔日普洱茶岁月的辉煌。1939年5月,民国政府财政部采纳时任佛海县代县长李拂一的建议,委派茶叶专家范和钧率领技术人员到佛海成立官办“中茶公司佛海茶厂”,佛海茶厂于1940年正式成立。茶厂从国外运来茶叶揉捻、压茶等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图为:贺开古茶园
聚居在勐海这片古茶区的傣族、布朗、哈尼、拉祜等世居民族,爱茶、用茶、敬茶、祭茶,人们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医药等各个方面,人们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祭祀拜神、人际交流、走亲访友等,都少不了茶。在漫长的种茶、饮茶、贸茶等茶事活动中,各民族的制茶工艺、饮茶习俗彼此渗透、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民族茶文化,并沿袭至今。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竹子,除用竹子建房、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外,还喜欢用竹子来烧竹筒饭、加工竹筒茶。傣族“竹筒茶”,属于紧压茶类。常用来加工竹筒茶的有香竹、甜竹两种。香竹又叫糯竹,皮薄内空,节间长,一般30厘米至40厘米,竹膜清香浓郁,是做竹筒香茶的首选。加工竹筒茶时,先把刚新砍来的竹子锯成一端带节的竹筒备用,把新鲜茶叶放在铁锅内杀青、反复揉捻,再把揉捻好的茶叶装入竹筒中,用木棒舂实、压紧,最后用青竹叶把竹筒口堵上,在火塘边均匀烘烤15至30分钟后,取下凉放。待冷却后,剖开竹筒,即成一节一节的竹筒茶。还有一种做法是将晒青干毛茶分3至5次塞入新鲜竹筒内,再将竹筒放到炭火上烘烤,受热的竹筒内壁溢出水气使筒内的晒青毛茶回软、吸香,然后用木棒将竹筒内的茶叶舂实、压紧。这样反复几次后,即可制成一筒香竹筒茶。竹筒茶外形呈棒状,白毫多,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并有馥郁的茶香和独特的竹香。哈尼族好饮浓茶,“土锅茶”、“烤茶”是他们常用的饮茶习俗。制作“土锅茶”时,将盛有清澈山泉水的土锅置于火塘内三脚铁架上煨煮,待水煮沸后,把干毛茶放入开水中煨煮半小时左右,倒入茶杯中饮用。茶汤金黄明亮、香高覆郁、滋味浓醇,苦而回甘。也可用新鲜茶叶放入土锅煨煮,待水沸腾后放入新鲜茶叶,再经一个多小时不断加水煨煮后,即可倒出来饮用。布朗族有吃“酸茶”、“喃咪茶”和饮“青竹茶”的习俗。制作酸茶时,要采摘夏秋茶一芽三、四叶及较嫩的对夹叶、单片叶,蒸或煮熟后,放在通风、阴凉处7天,晾干,再装入较粗长的竹筒内,压实、封好口,然后埋入干燥的土里,以土盖实,埋一个多月后即可取出直接嚼食,也可拌上适量辣椒、盐巴等佐料再食用。这种茶酸涩、清香,喉舌清凉回甜,具有助消化、解渴、提神、除疲劳等功效,堪称布朗人的美味与保健食品。拉祜族制作“土罐茶”时,将晒青毛茶放入小土罐中,在火塘边慢慢烘烤,并不停地抖动,使茶叶均匀受热。待罐内的茶叶散发出阵阵热香味时,再注入开水,罐内发出噼叭噼叭的水响声,稍煮片刻即可倒出饮用。茶味浓醇,糊香持久,回味无穷。
勐海县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他们以茶入歌入舞,既有许多代代相传的古老的采茶山歌、祭茶调和采茶舞,也有即兴现编现唱的采茶歌、用现代流行元素作词作曲的茶歌。“贺开山上古茶林,老树弯弯枝叶青,这山连着那山坡,千亩茶园万树金,唱支茶歌给你听,茶歌唱出拉祜的情,山高路远那朋友来,一杯清茶哟一片心呀嘿……”这首《唱支山歌给你听》在勐海广为传唱。
图为:勐混生态茶园
重振旗鼓 再创辉煌
每一座森林密布、铺青叠翠的古茶山、古茶园,都是一座生态茶叶公园;每一棵古茶树,竹木掩映的布朗、哈尼、拉祜等少数民族茶山寨,都是一座别具韵味的茶文化博物馆、体验馆;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茶树祭祀、采茶歌、采茶舞、民族茶艺茶俗等,还有连绵起伏、绿荫覆盖的一座座现代生态茶园,茶叶科技示范园,国家茶叶种质资源圃等,都是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
县委、县政府在充分利用茶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各族群众内涵丰富的茶文化。自2008年起,县政府主办了七届勐海茶王节,进行茶叶采摘、初加工技能竞赛,组织开展普洱茶“斗茶”大赛、各民族饮茶习俗表演、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弘扬绿色、生态、健康的普洱茶文化,促进了古茶树资源保护,为海内外的茶界人士,涉茶企业和普洱茶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县委、县政府在致力于全面推进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建设过程中,把茶文化旅游作为发展战略重点之一,以普洱茶文化为灵魂,以古茶山为特色,以古茶山游览、民族茶文化展示、普洱茶传统制作体验、涉茶产品展销、茶叶保健养生等为内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着力推进。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勐海正在加紧进行茶文化旅游的总体规划,建设“一城五园”,即把县城建成特色浓郁的茶文化旅游城,构建与景洪市的“半小时或一小时旅居经济圈”;建设“大益”普洱茶文化博览园、南糯山哈尼古茶文化园、贺开拉祜古茶文化园、布朗山布朗古茶文化园、勐海茶马古道文化园,“五园”均按5A级景区的标准规划和建设。目前,县政府已与大益集团、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陈升茶厂、山东齐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康大乡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集团和实力公司,达成了合作开发意向性协议,项目前期工作正积极推进,普洱茶文化旅游将成为勐海又一张新名片。
围绕把勐海建成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最大、最优质、最安全的普洱茶加工基地及普洱茶文化
陈财,普洱茶新锐制茶工程师,1987年03月出生,云南澜沧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术员、审评员、技术科长、总工程师,拥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经验,交流探讨。欢迎关注陈老师【微信: 435121 】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