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糯山,又称“孔明山”,是世界上真正的乔木普洱茶发祥地,平均海拔1400米,云遮雾绕,孕育出了一大片如原始森林般梦幻而古老的古茶树林。南糯山的“南糯”一词,无论在汉语还是傣语中,都有着绵软的寓意。尤其用傣语翻译,就是“笋酱”。
据说那是在许多许多年以前,哈尼族人因进贡鲜美笋酱得到了西双版纳土司和傣王的赞誉,由此,便骄傲地将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命名为南糯山。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过我们行走所见的南糯山,却是千真万确的丰饶。
南糯山有超过12000亩的古茶园。这里的茶树最早是由布朗族的先民种下的,后来布朗族人因故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树便被后来的哈尼族人继承了下来,到现在此地古茶园的面积,在云南所有的古茶山中位居首位,而多依寨老寨又是南糯山最高峰,古茶树最好的村子。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茶王树有两株:一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巴巴达山野茶王树;而另一株,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长在南糯山的“西保二号”。
这一棵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是在1951年发现的。
1951年12月,科技人员在当地哈尼猎人的带领下深入山林中考察,意外发现了1株高8.8米、主干直径0.83米的古茶树。
195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分所的周鹏举实地考察了“茶王树”。
1954年,周鹏举陪同植物学家蔡希陶到南糯山考察“茶王树”。
1957年,经过对“茶王树”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推断茶王树树龄达 800多年,属栽培型“古茶王树”。
此后,海内外无数专家、学者、游人慕名前来,为了方便人们接近茶始祖,当地还沿山修建了800层台阶通向茶王树。
无数茶人带着一颗无比虔诚的心前来朝圣,试图了解茶树栽培古老而神秘的历史。
令人扼腕的是,这株栽培型茶树王于1995年“仙逝”,后来人们在南糯山的半坡老寨又发现了另一棵800年的茶王树。
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最早在南糯山种茶的,不是现今居住在南糯山上的哈尼族人,而是布朗族。
作为世界上最早人工种植、栽培茶树的茶人,布朗族的先民直到南昭时期还在南糯山上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哈尼人继承。
而南糯山作为“古六大茶山”之一,从武侯留下茶种后,南糯山就成为了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
且无论“武侯遗种”是否发生过,也不管哈尼族是从武侯手中接过茶种,还是在布朗族手中接过茶园,南糯山人把茶文化继承并发扬得无以复加。
多依寨,多依寨属南糯山最高峰,海拔1900米,终年云雾环绕,特别是早晨,空气湿度大,清爽度非常高。但是中午又离太阳最近,这样环境下的茶树品质是很优秀的。所以南糯山古树茶以最高峰多依寨茶质为最好。从海拔最高的多依寨往下,依次是半坡老寨、丫口老寨、石头寨、姑娘寨、向阳寨等村寨。
多依寨古树茶,干茶外观偏黑,不苦不涩,回甘生津好,汤色姜黄透油亮,茶香透着蜜兰味,初泡感觉茶水稍薄,但三四道过后则给人以纯、滑、甜、内质丰富的饱满感觉,水路细腻,候韵悠长。
茶叶被炒、揉之后,被均匀地晾晒在大簸箕上,这时候它们需要好好地晒晒太阳,才可以成为新的毛料。毛料还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够成为爱茶人手心里的宝。如果你也曾亲身参与炒揉茶叶,就更能体会茶叶的变化是一个过程,它们需要承担失败的风险,所以来到城市的普洱茶、来到我们手心里的那一杯普洱茶也更显珍贵。
岁月匆匆,没人知道南糯山的古茶树能够存活多久,生与死在不断更替。百年古茶树的怪异枝叶生长得十分缓慢,产量相对降低。随着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古茶树的生存状态正在经受一场巨大的考验。路边因为修路被砍倒的古茶树,自然死亡的古茶树,和被茶农随意修剪得只剩下枝干的古茶树向世人暗示着古茶园正在渐渐退去。我们保护古茶树的价值何在?保护古茶树是爱茶人重塑南糯山心灵家园的责任。古树茶属于小众茶,被精英茶人们收藏与品茗,成为茶中的稀缺资源。当保护古茶树成为一种自然诉求,我们应该成为南糯山生态链中的一分子,与古树茶友好相处。
唐代王维有诗云:“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也只有这般亲身入山林、行到水穷处,才能闻到这样原始的气息,才能品到这样醇正的滋味吧。
陈财,普洱茶新锐制茶工程师,1987年03月出生,云南澜沧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术员、审评员、技术科长、总工程师,拥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经验,交流探讨。欢迎关注陈老师【微信: 435121 】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