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跟随者,尤其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他们用更多的资本,更有力的宣传手段,逐步的变成所谓的主流。每一次,对于新茶地的挖掘,不遗余力的宣传,时常为了这一点点新的发现心生骄傲,可是最终我们得到了什么?最终受益者是那块地的茶农,和只需要包装的同行。
因为爱茶,有一群人并没有停止过寻找,因为自我内心标准和门槛,有一群人还是对于好的茶还抱有极大的热情。
易武产区,沿着古曼撒的遗迹,一路的寻访。凭着老爷子的记忆,参考着流传在乡间的故事,跟着野象的足迹,一路狂奔,历经坎坷,历时三年,终于在中老边境的原始森林中收获这片茶地。
因为这片茶地上常有野象屎,当地上了年纪的瑶族老爷子笑称这里为“象屎箐”。
由于的整个采茶的路十分难走,所以需要很早就出发才能来得及进行初制,去茶地的路需要沿着河流逆水而上,之后的山路更是需要瑶族朋友带上砍刀开路,路途异常艰险。再往里走更是风景佳木,参天大树屹立,一条大溪流从高处蜿蜒而下,让人有深入桃花源的感受。
我们一路徒步上爬,古林密密丛丛,阵阵林间微风拂面。茶树从古至今一直处在荒养的状态,也成就了迷人的山野气韵,由于这些茶树都很高,所以采摘也是很艰难的,当然近些年为了保护茶农,避免在采摘茶叶的时候受伤,也会搭一些简易的架子,而摘完茶,一人几公斤的鲜叶又一步一步顺水而下背出茶地,再马不停蹄的赶回去进行初制。
国有林内的很多茶地都是瑶族转山打猎时发现的,易武国有林内很多微小产区的茶地名字,如果不是常年钻山熟悉山头的人,就连很多茶商也是很陌生的,所以这些茶园通常开发较晚,人为干涉少。茶园植被没有更多的破坏,摘采系数不多。
同时由于茶山路较远,所以这样内涵物质丰富的茶园得以保留,想要找到这样的茶地,没有捷径,只能坚持常年往山里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寻觅到这些尚未被过渡开发的微小产区。
国有林指的并不是茶树是属于国家的或是国有保护区,而是原始森林的国有保护地,私人不能私自乱砍,乱伐,乱开荒种地。茶树就是顺势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顾名思义它是杂草灌木丛生的深山老林,也就是《茶经》所记载的:阳光漫射、五行共生的地方,这说明了杂生林具有日照系数低、自然环境较好,茶树生长缓慢的特色。国有林的形成有着历史的机遇及环境的偶然,但它对于我们后世的做茶人与喝茶的人来说,却是一个特别的恩赐。这样的原始森林的存在证明了易武茶区的开发开发历史是十分漫长且古老的。
几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有奇异多样的植物、色彩斑斓的野花,有山有水,还有着卷曲盘旋的巨藤,森林中一些古老的大树横凹倒下,显然已经死亡,枯朽的树干和粗黑的根须,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诉说着一段古老悠长的森林历史。而更多的绿叶新芽,生机勃勃,蓄势待发,承朝阳、滋雨露,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层层落叶踩上去松软无比,从出生到死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命轮回。
瑶区在易武来说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元素,除了好的生态以外,开发的时间也比汉寨晚,再加上林象与植被的情况很好,日照系数也很合理,茶树的生长速率较慢,所以相比传统的易武汉寨或是易武村寨周边的茶,这些易武瑶寨原始国有林茶质的丰富度、甜度及口感的强度,整体都会表现得更优秀。
这也是我们这几年来减少了易武汉寨,更趋向于瑶区杂生林国有林微小产区的原因,相对于管理得很好的汉寨而言,瑶区原始林难走得多,但环境也更加自然,更多了那种自由不羁的山间野韵。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