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詹英佩老师的《普洱茶原产地》的时候,我还没去曼糯也没接触过曼糯茶。当时,跟书里面描述的一样,许多关注普洱茶的人对这个地方还很陌生,我也不例外。
几年下来,云南茶山去了不少,有名如布朗山、南糯山、那卡山、巴达山等,无人问津如保山昌宁、无量山的深山老林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就连上世纪70年代就躲在哀牢山上避世的台湾茶人也被我们打扰过。唯曼糯,不甚了解,没听过也没见过。由于韦先生一直坚持不去班章、冰岛、易武这些威名显赫的茶山,这种无人问津的山头反倒正中他的下怀,于是我们决定去一探究竟……
曼糯在哪里?它不连南糯山,不靠布朗山,也不接巴达山,它独坐勐海县北端,距勐海县城100多公里,从县城去看它不容易,顺着澜沧江找它则容易得多。
我们是从勐海县出发的。在路上就听朋友说,他们前段时间在去勐往的路上有大象把一辆摩托车甩了很远。我们去的头一天他们还专门打电话进山问了山上的亲戚,说是大象前几天经过了,所以我们是有机会遇到的,他们讲得绘声绘色,吓得我在后面一直提心吊胆,喝水都不敢出大气。
好几个小时的路程在山林里窄小的路上行驶,我没心情关注路边的美丽风景。在这城市雾霾天气中回忆着去曼糯山的过程,真有点后悔当初的胆量太小了,起码也应该深呼吸几口那高质量空气,这在城市里来说已经是奢侈品了。
曼糯是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有布朗族居住的地方就有古茶园,这是云南人都知道的“濮人种茶”定律。依据这个定律,说曼糯有古茶园就容易理解。曼糯因与思茅一江之隔,接受汉文化较早,寨子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讲汉话,与老人们交谈可获得不少曼糯的信息。原来,曼糯的布朗人是从澜沧迁过来的,来曼糯400多年了。七八十年前曼糯还很兴旺,有三个布朗族大寨,人户超过200户,家家有茶园,寨子里还有两座佛寺,澜沧、思茅的布朗族都来曼糯赕佛。
我们去的寨子很小,刚好轮到朋友亲戚家收稻子,整个寨子的劳动力都在他家帮忙。一群女人围着火塘做吃的,好一副热闹场景。男主人是当兵退伍回来的,皮肤黝黑,精气神儿一看就和当地人不一样。知道我们到了赶着回来,拿出山上种的小花生,泡好曼糯茶,招呼我们坐下。
据他介绍,这个地方虽然每家都有茶园,但是茶只是他们农作的一部分,他们还种包谷、花生、稻谷、麦子等等。今年秋天雨水多,茶叶不怎么发芽他们没有那么忙。他说接下来要组织村子里的人修一下村口的路。
在茶叶没有什么收成的情况下,他们还这么轻松,这让我很意外。近些年在云南,走到哪里,茶叶都是至关重要的东西,它的价钱和别的农作物早就不能同日而语了,但是在曼糯人这里,茶叶歉收一点也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心情。
在“大厨们”忙着准备饭菜的空档,男主人带我们去寨子后面的山上看了他家的古茶园。这里的茶园都不大,分布很散,据说以前是一大片的,现在缺的部分是被矮化和砍过的。詹老师的书上也说到,在一百年前,没遭损毁之前,茶园面积至少在五千亩以上。
讲到这里,一行人的心情都有些沉重。自然的、人为的毁损,使曼糯古茶园伤痕累累,即使如此,至今曼糯留下的古茶园仍还有2000多亩,从可采摘的面积、产量来看,它并不比巴达、倚邦、莽枝、攸乐古茶山中的任何一个少,留给曼糯以古茶山地名,今日也有资格受之。想到这里,可以回去吃饭了。
去看茶园前见男主人又去抓了一只鸡,他笑着说,通常他们吃鸡是头天晚上抓好,因为白天很难抓。待到坐下吃饭,只见我的碗里有只大大的鸡腿,韦先生碗里也有一只,感觉他们把整只鸡都让给我们吃了。
女人们都不上桌子吃饭,几个男的跟我们坐一桌,摆起酒来。我见他们都只喝酒和吃小菜,想起小时候家里招呼客人的时候,奶奶常常教我和弟弟,好吃的要让客人吃,要不然会显得没有家教,顿时对这个寨子的人充满了敬意。
包谷酒喝了三两有多,有点儿晕乎乎。我们走的时候他们拿出准备好的一人一包花生和一包今年春天的茶叶送我们,果然茶叶和花生一样是农副产品,当土特产送给城里人最好不过了。
经过这趟实地了解,我更加了解曼糯。那里由于地理位置临江,空气湿润度很高,山脉主要以黄沙土构成,非常适合茶叶生长。这种天然的优势成就了这里茶的特点:香气特高而纯正,有独特的蜜兰香。汤水入口甜,滋味醇厚,喉韵十足。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