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财,普洱茶新锐制茶工程师,1987年03月出生,云南澜沧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术员、审评员、技术科长、总工程师,拥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经验,交流探讨。欢迎关注陈老师【微信: yncc1314 】
俗语有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我们茶乡蒲川却是“前人种茶,后人增收”,据统计,全乡有茶园面积32401亩,其中古茶树400余株,2015年实现茶叶产量3310吨,茶农收入10170万元,是腾冲市“第一大茶乡”。

蒲川乡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充足、雨水充沛、土层深厚、空气质量好,极适宜茶树生长,所产茶叶有山的雄浑、水的灵秀,喝一口便似触到了山水之灵魄。转眼间,茶园已然鹅黄嫩绿,又是春茶上市时,呷一口坝外古茶,循着那“浓酽香淳,洗心伐髓”的韵味,我们当放下俗务、心沉如水、探古寻幽,一道追寻蒲川种茶的历史渊源。
据传,坝外尚未立寨之前就有乡民在地埂上套种茶叶了,而确切史料记载的种茶始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当时腾越地方上开始种植阿隆姆变种茶,现幸存一株,位于蒲川乡坝外社区,树高8.38米,树龄在650年以上,堪称“茶树王”。据修订于清乾隆五十五年的《腾越州志》载,时有蒲窝(蒲川旧称)有鲁姓和赵姓人氏种茶。

民国元年(1912年),龙江土绅封镇国(沛藩)开辟龙江茶区。民国十二年,其子封维德(少藩)继承父业,在龙江沿岸蒲川推广种茶。民国二十九年,农商总长李根源在腾冲禁烟变革时期,致函蒲川乡绅谷应生:“腾火山千年,烟山变茶山,一户千株茶,户户衣食丰。”同年,谷应生遵循李总长指示,从窜龙引进封家大叶种茶种子在蒲川推广种植,茶叶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蒲川茶叶种植面积约百余亩,多为农户零星种植,自养自采,自制自食;有少量农户专门种植,加工出售,每年可出五六十驮。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俱兴,第九区从窜龙引进茶叶进行种植200亩。至1977年时有茶园面积5794亩,年产280吨。

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种植,是在1982年以后。当时,蒲川党委、政府将茶叶产业作为全乡经济发展、茶农致富的“生命产业”来抓,时任党委书记马荣甲带领全乡群众大规模种茶,提出“不懂茶叶种植、管理和加工技术的干部,没有资格在蒲川工作”,要求“乡村干部人手一把修枝剪,从领导到炊事员,人人都是技术员”。先后组织14700多人次到清河、龙陵小田坝、昌宁、凤庆、勐海、新华等地参观学习种茶;开办培训班数百次。将清河的土官坟、曼朵的麻栗园建为乡村培训基地,配备曹生成、韩朝义等人为专职茶叶辅导员。

20世纪90年代蒲川茶园面积呈稳步增长趋势,1999年全乡有茶园16100亩。2000年,蒲川乡提出“巩固发展茶园面积,建设高产优质茶园,提高茶叶单产”的茶叶生产发展思路,此后全乡茶叶产量不断上升,十年后增至32401亩。
“盛世兴茶”,时至今日,国家昌盛、人民安泰、社会和谐,蒲川茶业欣逢大好机遇,取得长足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大发展,正如古“茶树王”的象征意义,悠久的种茶制茶传统和沉淀的厚重茶文化,将历久弥新、绵绵不断,继续支撑着茶业这一蒲川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生命产业走向新的辉煌。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