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人民日报发布了一篇文章痛批朋友圈公然卖假茶行为,指责茶叶市场乱象。
虽然市场一直明令禁止卖假茶,并打击揭发相关恶劣行为,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法商贩仍然顶风作案。以次充好、新茶做旧、添加色素香精提高茶叶卖相、真假参半等一系列的造假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其实,这些造假手段其实在古代就已经开始流传了。不必惊讶,茶在古代也是十分流行的畅销品。贪图利益的小商贩,必然会通过造假茶叶进行牟利。接下来我就为大家一一揭露,古人是如何进行茶叶造假的?
唐朝拙劣的造假手法:槐、柳嫩芽冒充
我国的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记载了茶叶造假的手法:“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叶有很强的季节性,春茶非常昂贵且稀少,如果用夏茶充当春茶出售,就会降低销售成本,如果再把“卉莽”掺进茶叶中,就能模仿春茶。
在唐代也有《本草拾遗》记载:“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叶杂之。”原来在唐朝时期就有人用槐树、柳树的嫩芽充当茶叶了。
有人会觉得这个手法也太拙劣了,一眼就能辨认出,怎么就被不法商贩钻空子了呢?
其实在唐朝时期,茶叶刚刚流行,百姓之中并不普及。许多人对茶叶没有什么深刻的认知,有的可能连茶叶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淳朴的百姓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不法商贩蒙骗了。不过这种手法也只能在唐朝或之前行得通,要是放在宋朝,肯定不行!
宋朝作假手法升级:以次充好
到了宋朝,饮茶的风气十分流行,茶叶市场也空前的兴盛。大家对茶叶都有了基础的认知,所以,用树叶冒充茶叶的法子行不通了,想牟取暴利,奸商的手法就要升级了。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比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研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
有些不法商贩以次充好,获取暴利,连一国之主兼品茶大师宋徽宗都知道市井的作假手段,可见当时宋朝的茶叶市场有多混乱。
要说这宋徽宗也不愧是品茶大师,他在《大观茶论》中记录了如何检验茶叶真假的方法:现场冲泡茶叶,观察茶汤、茶味、茶形以及有没有杂质的方法,来辨别茶叶真假。
因此宋朝官员在各地验收贡茶的时候,采用“开汤审评”的方法来鉴定茶叶,如果发现了造假行为,一律严惩。
明代时期:产区造假
茶叶的生茶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所以一般茶品都会看产地。
晚明黄龙德《茶说》中记载:“其余杭浙等产,皆冒虎丘、天池之名,宣、池等产,尽假松萝之号。此乱真之品,不足珍赏者也。”可见在明朝时期就出现了产区造假的现象。
清朝时期:真假参半
到了清朝时期,茶叶的对外贸易十分昌盛,造假之风更是盛行。在进口清朝的茶叶时,出现了一斤茶里掺杂了二两杂质,这让不懂茶的外国人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当时清政府为了严查这种行为,为茶叶商人颁发“营业执照”和“注册商标”,并授予出口经营权。
对于出口的茶叶会定期进行质量抽查,如果发现茶叶质量造假,就会把所有的茶叶充公,如果发现茶叶的包装与牌号不符合都会受到处罚。
有样学样,外国人也学造假术
茶叶不仅在中国古代十分盛行,国外也流行喝茶。在18世纪的欧洲,当时的茶叶价格也算是天价,有利益就会有动力,英国的奸商们不知道从哪学到了唐朝茶叶的造假技术,竟然把茶叶的残渣烘干之后,再兑入到新茶中出售,这种造假手段也是十分恶劣。
1784年,查尔斯三世写文描述道:“将梣(木樨科落叶乔木)的叶子晒干,再用火烤一下,而后摊在地上。用脚踩踏直至细碎。然后把细碎的叶子放入有羊粪水的通例浸泡,之后取出再摊在地上晾干。”可以说为了利益,不管是哪里的不法奸商都是没有下限的。
古人为了揭露茶叶造假技术,也是十分用心,许多茶书古籍都有记载如何辨别茶叶造假的行为,然而这些书籍记录的造假手段,在现代被运用的淋漓尽致,真的是古人优秀的智慧不去学,偏偏要学一些旁门左道,令人不齿。
其实,古人之所以留下这些书籍,是为了让我们学会如何辨别假茶,不被欺骗,而不是利用它做违法乱纪的勾当。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来说,买到假茶,不仅没有好的体验感,有些甚至对身体有害,费钱又伤身。
所以一方面希望商贩们,停止造假茶的恶劣行为,不要为了眼前利益,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最后等待你的只会是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希望茶友们多学习茶叶知识,抵制假茶,不要贪图便宜购买假冒劣质茶,这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家人负责。
文章来源于:普洱阿清
古树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购买请关注陈老师微信,或点击囤茶优选商城进入购买。国家级制茶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财严选推荐。
一键关注陈老师微信号:435121